俗话说:“粮食是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无数人投身于农业的研究之中,直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问世,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难题。
而在前几年的大型综合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和袁隆平都通过一粒种子构建了造福人类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源于一本叫做《天工开物》的书。俩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握手”,更是让无数人泪目。
揭秘《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_深圳新闻网
这个人便是宋应星,也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它可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为后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但宋应星,作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却没有在大明朝出仕,甚至因为封建制度一度六次科举落榜。 后来在了解科举的弊端后,无奈之下转向与功名无关的实学研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应星务实求新的一生,近距离汲取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那份工匠精神。
1 自幼聪明强记忆,却六次科举落榜
公元1587年,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明朝末期,宋应星出生在中国南部江西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都曾为国效力。曾祖父是明代中期重要的阁臣,曾担任过皇家建设部门高管;其祖父宋承庆才华横溢,考中了秀才。
年幼的宋应星与兄长宋应升同在叔祖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应星记忆灵敏,不到10岁便能做诗,并且过目不忘,因此受到老师及长辈的喜爱。
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兄长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凭借出类拔萃的学识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兄长名列第六。而所有的奉新考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因此被称为“奉新二宋”。
宋应星
若把当时的成绩放在今天来看,宋应星可以算得上是妥妥的学霸,也是众多家长口中常常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
本以为命运会长期眷顾着他,然而,当受到乡试鼓舞后前往京师参加会试的兄弟俩却名落孙山。事后才得知这次考试有严重舞弊行为,状元因家里有关系,考卷竟然是别人代作的。
而宋应星当时的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不甘心的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做好准备,宋应星和兄长前往江西九江府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就是有名的学者舒日敬。
进修几年后,于公元1619年,也是崇祯皇帝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宋应星和兄长继续参加考试,然而都没有考取到功名;接着在此后的两次会考中,他们也因为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均告失败。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做题目,答案只能按照题目解释内容,所用到的措辞必须是古人语气。这种情况下,考生们只会按着规定的诗文作答,而想发挥自己独到见解的宋应星自然名落孙山。
本以为自己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然而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让他逐渐明白,自己即使有满身才华,还是要屈从于现实。
2 世说劳动者低贱,却潜心工匠精神
公元1630年,六次的科举落榜让宋应星再无仕途之心。他发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读书人都只注重经学以谋得一官半职,不懂生产,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更视为不学无术。
宋应星意识到,人生的追求并不是只有考取功名,若要造福百姓,就要做一些实际能帮助到百姓的事情。
然而,那些熟读经书的儒生却特别地瞧不起农民,他们吃着农民辛苦劳作的粮食,嘴里说着辱骂农民的话,自以为满腹经纶,却完全不知道粮食从何而来,全然忘了没有农民哪来他们的饱食终日。
很多人甚至沉醉于自身的优越感,瞧不起那些从事劳动生产的农民和工匠。而宋应星却恰好相反,他认为,粮食是每个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宝,是民之根本。那些文人吟诗赞美的珍贵珠宝,达官贵人身上披着的金银首饰,只是满足部分人的虚荣心,根本不值得他们为之引以为荣。
于是宋应星在45岁那一年,正是社会风气奢靡不堪的时候,他却大反其道,重视五谷而鄙视金玉,对金玉满身的富家子弟嗤之以鼻,而对农田作坊里劳作的农民和工人充满了赞美之情。
这是一条一条为民造福的路,宋应星潜心参与科学实验,调查研究,为获得确切数据,他跑到田间地头,走进手工作坊,观察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工作情况,也记录下他们的日常行为。
有人议论劳动的辛酸,也有人耻笑他不学无术。在流言蜚语间,宋应星没有放松,在叙述各种生产过程的同时,他还提出了“穷究试验”的思想方法,即科学观察与试验时,要通过多次的试错,用逻辑推理对实际资料进行理论概括,还运用科学概念获得准确的数据。
多亏于宋应星这份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让科学实践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不辞劳苦地四处走访,不仅增广了见识,也为日后撰写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埋下了伏笔。
3 拒绝加官进爵,拥护心中的大明朝
公元1635年,为了补贴家用,宋应星凭借当初举人的身份到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学教谕,用现在的话,相当于教师,职责是教授学生并进行日常考核。这四年的任教,是宋应星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的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正如他51岁的时候出版了《天工开物》。在那个年代,《天工开物》的内容真可谓包罗万象。在农业上,他把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过程都研究了一遍;同时改良土壤。在手工业上,他介绍了如何开矿,系统地研究了锌和铜锌合金,也就是黄铜。
另外还有方方面面的黑科技,像纺织、印染、造纸、盐业等,宋应星都有涉足。很多年后,这本书被历史学家称为1637年出版的影响人类的书籍。
《天工开物》插图
到了公元1638年,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期满,由于政绩考核优秀,升任福建汀(tīnɡ)州府推官,任正八品,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司理。这次任期未满,在亲身目睹了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和权力斗争后,他感到失落和难过,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来,公元1643年他又到南直隶凤阳府亳州当官,任正五品。此时正当明朝灭亡前夕。
在宋应星的仕途中,亳州知州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阶。那时亳州经战乱百业凋零,很多官员擅离职守,宋应星勤勉尽责,并且捐款兴建书院。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覆灭,宋应星弃官归里,不再复出。
当时清朝借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规模地打击抗清力量,其中宋应星有好友和至亲都惨遭杀害,就连朝廷也准备投降清廷。
有的官员甚至学起敌人的装扮,换上敌人的服装,等待清兵的到来;有的武将干脆投降打自己人。宋应星怒火中烧,当务之急是呼喊有志之士奋起反抗,坚持民族的气节。
公元1646年,清兵南下,到处沦陷,他的哥哥不愿在满人的统治下苟且偷生,服毒殉国,此前他曾任广州知府,放到今天的话,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清兵入关后,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前明朝的官员都可以保留原职,有些官绅甚至权升一级,宋应星自然也得到重视。按照他前期的官职,现在起码能当个正五品官。可是国仇加上家恨,宋应星拒绝出仕,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最终在1666年去世。
纵观宋应星的一生,当我们用新时代的目光来看,他显得与时代潮格格不入。当文人学士在读八股文考取功名的时候,他放弃了别人眼中的仕途大道,去小县城教书,写出一本不受欢迎的书。当明朝灭亡,清朝廷上位的时候,他不再参与官场,隐居不出。
从古到今,我们身处的每一个时代,都似乎为每一个人规定了一套行为标准,大家都会按着标准去行事,视为融入潮流,没人去怀疑,也不会去打破。
宋应星
然而,能够真正摆脱世俗,远离功名利禄,真心为广大人民谋福的忘我精神,必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留下流光溢彩的一抹亮色,他也会成为能够改变历史的极少数人。
宋应星用一生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后世人展示了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威力和科学的路径。也正是有这么平凡却又伟大的人前赴后继,敢于尝试,才造就了我们如今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