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非要排出个高下,这部《世界的凛冬》在我看来,并不如上一部《巨人的陨落》来得精彩。
二
一个原因就是,看第一部的时候,有一种大开眼界的兴奋感:各个国家、各个阶层、不同性别、不同肤色的人士,在作者的笔下上演着一幕幕爱恨情仇,让读者的情绪在悲欢离合中高低起伏。在不知不觉之中,三个通宵的书就被翻完了。留下的只是对一战悲歌的遗憾。
但是在这一部中,同样的技巧再用起来,就少了最初的惊艳。虽然这一部中的人物更多,故事更复杂,但是只有量的增加,并未有最初从零到一的震撼。所以说,第二部从一上来就吃了亏。
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物的设定。在第一部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就是阶级斗争,在英国、美国、俄国,都有相应的对立组别。对立的人士互相拉扯着彼此的命运,让人提心吊胆,担心他们的未来。也因为地位上的悬殊,容易通过对比引起人们的共鸣——不管读者的阶层如何,总会有适合自己的。
在新的一部中,不能说弥合了阶层的区分,但是差距已经变得非常小。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已经从无可逃脱的结构性的,转化成了随机生成的个人性的。这一部重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几乎都是来自各种爱情关系。英国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爱上同一个美国女人,美国组则是名门之后的同性恋遭遇部队的霸凌,俄国组则是男特工女科学家因为原子弹的情报结合在一起。所以,当各组的人物几乎是以类似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腻歪。而这其中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第一部中,”阶级”同样是具有类似性的主题,但是因为主题本身的深刻,所以读起来就并没有厌烦感。而这一部,就是恰恰相反。
因为小说以男女之间的日常情事入手,同样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故事上缺少了“反派角色”。并不是没有,但是缺少与主角们能够相对应,相抗衡的力量。在上一部中,人物间的对立在设计上充满了同等地位的设计,而这一部中就看不到。所有的方面角色,都是被一种叫做“纳粹”的迷药所控制,成为了仅仅是完成剧本的木偶,没有生命力。也是因为少了足够分量的对手戏,主角们的表现也就乏善可陈。
四
这一部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第一部。从最早在西班牙内战中乔·埃里的被射杀开始,死亡就一直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包括主角在内,很多人都不期而遇到了死神,结果永远不会出现在下一页。
将死亡的高发与人物的爱情结合起来看,就让本书有了不同的解读方式。日常生活越是平淡,越是普通,死亡的突如其来也更加让人感到冲击。这在博伊坠机的段落中非常明显。前面的篇幅一直是他和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婚姻失败的故事。女方要离婚投奔新欢,而男方则是宁可外遇,也要维持名义上的婚姻。本来是狗血的、无聊的生活,但是突然降临的死亡,使之前篇幅中缓慢的节奏,在压抑中爆发出来更让人难忘的表现力。
而在书中,这样的片段不止一处。每次都让人看得感慨叹息。
五
战争结束之后,就到了本书的尾声,随之而来对于苏联的批判更多了起来——其实从西班牙内战开始,就一直不乏各种批评。而即使是苏联组的主要人物,也是站在了批判或者说是反思这个方面。而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维护苏联的声音——处境和纳粹也好不了太多。如果这种态势一直发展下去,到了第三部,以“冷战”为背景 ,会变成什么样子,也是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还是如此,那就真太腻歪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