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句话你应该听过吧?但是21世纪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大家在生活中,似乎没觉出来生命科学带来了什么影响。
可就在2018年11月,两个多月之前,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的婴儿出世了。有人说这是划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潘多拉的匣子。生命科学、基因编辑技术来到了风口浪尖。几乎在顷刻之间,人们意识到,这项技术将给人类带来深远影响。不仅对科学界,对整个人类都是如此。
影响重大的基因编辑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到底能做什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一下科普书《上帝的手术刀》,我们就能了然于胸了。
《上帝的手术刀》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王立铭教授是生命科学的资深研究员,对基因编辑技术抱有强烈的关切。就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曝光的第二天,多个网络平台刊登了王立铭教授的文章《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在今天不可原谅?》,被广大网友的纷纷转载。
王立铭教授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也是畅销科普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生命是什么》的作者。王立铭的文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把高深的生命科学讲得像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通过王立铭教授的《上帝的手术刀》,来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一看到“基因编辑技术”这个词,我们就感觉很牛、很高大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基因”这个东西让人感觉特别重要。基因是什么呢?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它到底重要在哪呢?这我们要先说一下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生命的主要材料。就那我们人类来说吧,人体大约70%是水。含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蛋白质了,差不多20%。可以说,除了水之外,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内有十多万种蛋白质。这么多种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一个挨一个、手拉手搭建而成的。这么复杂的工程,我们身体是怎么完成的?是靠基因。基因就是生命的建造图纸。所有基因集合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DNA分子指导合成RNA(核糖核酸)分子,这就相当于从总图纸上读出具体的建造流程。然后RNA分子指定相应的氨基酸进行排列组合,形成生命的所有蛋白质。
可以说,生命是什么样、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缺陷,基本都是基因决定的。比如,有一种遗传病,叫做“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决定红细胞的基因有缺陷,导致了红细胞供氧能力不足。再比如白化病,是因为形成黑色素的基因有缺陷,使人失去了产生黑色素的能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这些遗传病是无法治疗的。但如果能修改患者的基因,那不就可以治疗了吗?
这想法真的就实现了。1990年,世界首例基因治疗发生在美国。当时,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小女孩德席尔瓦,在美国国家卫生院接受了基因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个什么病呢?简单来说,因为决定白细胞的基因有缺陷,所以患者的白细胞无效,免疫力极差。医生通过基因修复的手段,治愈了德席尔瓦。
当时的基因修复是怎么做的呢?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用一个特别精细的剪刀,剪开有问题的基因,换上好的基因吗?不是。从微观角度做这么精细的事,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当时科学家用的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工具——病毒。
一听到“病毒”这两个字,我们都感觉挺可怕,谁也想不到用病毒能实现基因修复。病毒是怎么做到的?
病毒是一类最简单的生命,由外边的蛋白质外壳与内部的RNA分子组成。就像一瓶饮料,饮料瓶子是蛋白质,瓶子里边装着RNA。
病毒都是要寄生在特定细胞里的。当病毒遇到特定细胞,就会附着上去,好比饮料瓶子的瓶口贴在了细胞表面。瓶盖会自动打开,里边的RNA分子进入细胞。在细胞里,病毒的RNA分子会利用细胞里的原料,合成DNA分子。这段DNA会连接到细胞自己的DNA上,利用细胞的原料,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也就是“饮料瓶”),也合成自己的RNA。过一段时间,新合成的蛋白质外壳与RNA会两两结合,组成新病毒,冲出细胞,去寻找新的细胞来寄生。
科学家是怎样利用病毒来修复基因呢?首先,根据需要,对病毒RNA进行修改。RNA比DNA简单得多,修改RNA就容易得多。患者缺少什么基因,科学家就把什么基因填入病毒RNA。然后,再破坏病毒自己的RNA,让病毒RNA无法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然后,把这样的病毒输入患者体内。
等输入的病毒合成了DNA,挂在患者细胞DNA上之后,就能帮患者合成原本缺失的蛋白质了。这就是最早的基因编辑技术——基因修复。
基因修复行之有效,但有些缺点。比如“只能补不能拆”。如果患者是因为有害基因而患病,那就没办法了。因此,更好的方法是“能拆也能补”。当然,首先要找到需要拆的基因在哪,所以最好是“能找、能拆也能补”。
通过多年的寻找,科学家发现,DNA指导合成RNA的过程,需要特殊蛋白质来联系DNA与RNA。这种蛋白质能找到特定的DNA片段。有了这种蛋白质,“能找”就实现了。
另一方面,正如上边所说,病毒在细胞内,用自己的RNA来指导合成DNA。对于病毒这个行为,细胞也不是束手无策的。很多细胞内部,有针对病毒DNA的抗体。它们一旦找到病毒DNA,就将它拦腰切开,毫不留情。所以“能拆”也实现了。
一种蛋白质能找到特定DNA片段,一种蛋白质能切开DNA片段。科学家这两种蛋白质合二为一,就拥有了“能找”和“能拆”。然后,再利用细胞DNA的自我修复能力,“能补”也解决了。科学家再对这个手术刀进行修改,就能对各种基因进行手术了。
至此,基因编辑技术算是初步实现了。只要能确定哪一段基因出了问题,科学家就能对它进行专门的编辑。当然,现在基因编辑的成本还太高。但随着技术发展,总有一天,能发展到可以推广的程度。
那么,是不是基因编辑技术前景一片光明了呢?也不是。一项强大的新技术,往往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首先,这项技术还不完善。识别基因、剪切基因是有误差的,有可能没问题的基因被编辑了。这会造成无法估计的结果。
更棘手的是,经过基因编辑的人,身份啊、个人权利啊,怎么定位呢?基因编辑的人,和传统意义上的人有同样权利吗?如果编辑失败了,造成了严重缺陷的人,那他们可以生儿育女吗?如果能,人类能承受越来越多的缺陷基因吗?如果不能,那谁来判定他们能否有正常权利呢?
更有甚者,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那可不可以用来预防疾病?可不可以用来改善人类自身?如果科学家知道了哪些基因决定容貌、哪些基因决定智力、哪些基因决定身体素质,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变得更美、更聪明、更强壮?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拥有鸟的翅膀、鱼的腮、鹰的视力、蝙蝠的听力?如果可以,那我们还是人吗?如果不可以,那么边界在哪里?
对这些问题,人类除了写写科幻小说、拍拍科幻电影之外,没有实质性的准备。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一致的声讨与抵制。
在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如果这项技术的隐患没有被充分防范,那么这把“刀”,究竟握在谁的手里、用来做什么,也许只有天知道。潘多拉的匣子徐徐打开,人类能承受光鲜背后的阴影吗?
正如那句电影台词所说:“未来尚未设定,一切都是我们亲手所造”。也许,我们不能亲自决定技术的发展。但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为我们美好幸福的未来添一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