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每天都与中国打交道,最熟悉的莫过于就是中国了。不过在这学期后,我却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中国,及从地之理到人之文的视角,去观察中国。
如此之大的中国,我们在学习之前应该先进行分区。观察地图,我们发现如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地和华北平原这样的低地,把中国分成了自然的“三个阶梯”。我们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作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作为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按照中国发展的情况,将其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中心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较好。而南部江南山岭西部,青藏高原北部,黑龙江地区以及东北部的东北平原则属于边缘区,发展较为落后。这个学期我们主要聚焦了中国的中心区。
之后我们以秦岭淮河进一步将中心区分,为了南方和北方。北方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原,山东,河北,地区,而南方则主要学习了巴蜀,两湖,长三角地区。
学习任何地区,我们都是以地之理——人之文这个整体脉络进行的(当然,地之理和人之文相互影响)。所以现在让我们首先来整体关顾中心区的地之理。
观察地图,我们先来整体对比南北。北方以平原为主,而南方的丘陵更多,且更为破碎。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北方,我们可以给到“山河”这个词,而南方,则可以给一个“江湖”。
北方山河中的山,就是西部的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燕山等,以及东部的一块山东丘陵。而何则意味着河流黄河,众多河流携带黄土高原的泥沙,冲击形成的冲击而成的平原。南方的江湖,江指的是长江以及长江的支流,比如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等。而湖则是江河汇聚的湖泊,拥有众多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型湖。
这就是中心区整体的地之理,接下来我们进入人之文,简要分析每一个区域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从北方的中原开始。
可以看到中原地区有一定的高度,早期中国更为潮湿,在学会治水前,反而是有一定高度的中原比平原更先发展出了农业。因此中原地区早期的发展较好,文明之源,古都之地。
不过到了战国的纷乱时期,中原这块“宝地”也受到了众多诸侯的争抢,因此中原也成为了多战之地。
后来到了秦统一后,关中兴修水利工程,加上秦始皇修驰道,解决了关中交通不便的问题,中原的优势不断被强化,到了盛唐成为了中国大都市,
不过在后来因为人口增加导致粮食不足,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黄河改道让母亲河变成了忧患河,加上零度等温线南移,北方变冷使胡人侵扰等种种因素让中国的中心开始南移,中原逐渐失去中心。直到现在发展也不能说非常好。
我觉得中原地区让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与环境互动。如果我们去爱护环境,那么长江是母亲河。但如果我们过度开发滥用环境,那么长江就会成为忧患河。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山东地区。
山东地区早期较为偏远,属于蛮荒之地的东夷。直到周朝分封后,分封的诸侯王将技术带到了山东地区。东边的齐国靠近海岸,以油盐为利发展商贸手工业,为海洋性。而西部的鲁国,多为山地和平原以农业为主,所以内陆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距离中原较远,所以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孔子,孟子和管仲都出于这里,山东也有了礼仪之邦文化高地这一称号。
不过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北方湖人的南下侵扰,胡风融入了山东地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化高地有“天下响马出山东”的俗话。
到了近代西方的进入,青岛最先接触了西方。虽然这意味着较大一次西方的创伤,他就同样意味着青岛先接触了生产力更高的工业。因此,青岛地区成为了山东发展最好的城市。因为山东西方原先有的积累,所以省会定在了济南这个坚固东西的位置。济南和青岛在山东成为了两颗闪耀的星星。
接下来我们走进了河北地区。
相比区下河北地区,西南部的齐国有着河流冲击扇形成的肥沃土地,加上距离中原较近发展会较好。而北部的燕国则距离胡人较近,相对缓慢,远离中心。
到了秦汉大一统的时期,河北北方的幽州却成了军事重地。而南方的冀州则主要发展农业。
不过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随着湖人南下侵扰,全国的中心开始南移,河北也难以经营,一落千丈
河北现代最特殊的是有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北京被作为首都的原因是,在元明清的时候,属于草原民主,渔猎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替带,可以兼顾所有方向。中国的首都定都北京,一方面降低了南北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因为北方整体较弱,导致北京有较强的吸引力,会吸引资金人才,这也就是虹吸效应,造成了环北京贫困带。
接下来我们走进了南方地区,我们分别分析了巴蜀,两湖以及长三角地区。
首先是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早期是文明的边缘,但是因为气候温暖,加上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地肥沃,让巴蜀地区有了很好的农业条件。秦国就是看中了这个先天的条件,于是在成都修建了都江堰,以解决岷江泛滥的问题。成都也因此成为了天府之国。
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北方湖人南下侵扰。但是因为巴蜀地区独特的盆地地形,让巴蜀地区免于危害。在北方发展的时候,巴蜀地区在发展,当北方地区混乱的时候,巴蜀地区还在发展,可以说很妖孽。
那么洋人到来后对于巴蜀地区有影响吗?
西方人的到来,给巴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科技。让人们可以沿江而上,进入四川。因此作为众多河流的汇聚地重庆率先得到了发展。
之后中国经历了抗疫战争,四川地区作为中国的大后方,有了三线建设,工商业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今日四川地区被打造成了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成都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说四川从头到尾的发展的顺利,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四川特殊的地形。
接下来我们走进两湖/荆楚地区。
两湖地区早起距离中原较远,崇尚自由,善于想象,善歌舞,信鬼神,有着自己的文化。两湖地区有着众多湖泊河流,与中原地理条件差距大,所以在楚国强大起来后,并没有完全学习中国的文化,反而保留着自己文化的野性。
到了秦汉大一统的时候,两湖地区因为湖泊水网众多,长江水面广,并没有被重点发展。
到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巴蜀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江南淮河水系众多,并且有长江天险,却并没有很好的防御,于是成为了军事重镇,襄阳,武昌,则成为了主要的军事重地城市。并没有促进两湖地区的发展,因为在战时,人民生灵涂炭,在和平时期又有重兵把守,对养护地区的发展并不利。
湖地区到了南宋时期才有了发展。两湖地区因为吸取大量北方土地,人口压力大,加上与金签订了和平协议,朝廷开始大量开发两湖地区,围湖造田,创造梯田。这在一方面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发展,在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江汛水功能下降。
到了现代两湖地区是九省通衢,因为其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加上并没有很多自然条件阻隔,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然后我们进入了长三角地区的学习。
在早期的时候一直地处偏远,在战国时代,吴越两国与中原较为接近,相互争斗,不过最终还是抵不过楚国,到了秦汉大一统。
这个时期,吴越地区还是没有得到特别好的发展。因为这里地处偏僻,并且朝廷也不需要开发这些地方,直到三国时代,才有了气色。
长三角地区北边的两淮,南边的江南地区在这个时代各自有着自己的发展。江南因为地处南方,加上其为吴国的首都,避免战乱,的同事得到了发展。而两淮地区则相对悲观,因为处于交战之峰,从来成为了无人管辖的地区,发展当然停泄下来。
随后在进入统一时期的时候,江南的地区因为有了战乱时候的祭奠,发展大不一样了,江南开始强盛起来。到了南宋,杭州被选为了首都,江南进一步的发展。不过两淮地区经过黄河改道,南北对立,发展可以说并不是很好。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江南似乎失去了其地位,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这并不是江南落后下去了,而是江南“转型”了,从农业,转为了手工业。自明清以来,因为江南地区处于经济中心,物资丰富,生活水准高,让江南地区进入了手工业社会,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之所以没有尽早走上工业的道路,还是因为清朝的封锁。
不就之后,太平天国起义在江南爆发,江南的许多人民,都到了上海,这是因为上海有着洋枪队,是洋人选择的通商口,不过,洋人为何如此选择?
上海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小县城。不过洋人却看到上海临海,并且不被朝廷重视这一特点,选上海作为通商口。因此上海率先发展了起来,开始进行对外贸易。相比于北京的虹吸效应,上海对周边的城市却起到了扩散效应,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是因为上海周边本身有着优越的条件积累。
之后我们分析了浙江地区。它可以说是弯道超车,靠着敢闯,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以及灵敏嗅觉,抓住了电商时代的到来,发展了起来。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落幕,中国中心区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
其实每个地区的发展背后都离不开他的地理条件,所有人文的发展都是基于地理条件展开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文发展状况有所不同。不过不管有着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人们都是在思考如何能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上生活的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