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可管理,可管理的只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注意力不被互联网等媒介收割),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并在最后期限漂亮的完成。
技不压身:当时学的时候可能觉得无用,但后来可能为你带来巨大价值;相反,从来没学过的技能,因为不用,所以也不会知道它的价值,就一直以为它是无用的。
速成绝无可能,付出才有收获:不劳而获,或少劳而获是天性,所以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速成”广告。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成长如怀胎10月一样需要时间,要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要成长,就需要时间,一蹴而就是妄念。
生活的本质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偏不给你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换到想要的东西(井底的驴把石头踩在脚下,就爬出了井)
在想“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想想“我有什么”,马上帮助你脚踏实地。
承认自己不知道,然后持续探索:人天性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刨根问底,钻牛角尖,无法忍受未知)。面对当下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先记录下来,再继续前行,一边前行一边积累,当有了答案那一刻,你已经重生。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最优策略是接受现状,“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顾影自怜),而要在任何情况下找到乐趣,快乐是一种本事;优秀的人大都不抱怨、爱生活、更专注、时刻进步、良性循环。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的时间。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现在就开始。时间在人的主观感受来看是越过越快的。“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唯一的策略是“现在就开始”,否则更待何时?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直面困难不回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精细拆分任务:用项目化管理的思路,把一项任务切分为多个子任务,直到每个子任务都简单、切实、可行(番茄钟)。
精确感知时间:向柳比歇夫学习,用“事件-时间”模式写日志(不记录心情,只写什么时间做了什么);用Mr time 记录APP应用时间;用身体精微感受时间的脚步,与时间同频。
记录时间开消:事件-起始时间-结束时间-用了多少时间;
记录时间预算:罗列任务,估算需要时间;若时间不够用,则重新筛选任务,给任务标记权重,如3、2、1对应重要、一般、不重要,或直接对重要的做标记;分清“重要"与"显得重要","不重要"与“显得不重要”。
制订计划:从一星期的计划开始练习,逐渐再到月计划、季度计划、年计划。
有些事情没必要做计划,例如每天都要做的事,坚持去做就行了(如锻炼、看书)。马上行动最有效。但有些行动必须拖延,如大额消费活动等。
失败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汲取教训,及时调整,卷土重来。人的一生都是在试错。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是放弃。
在做事之前,在脑子里把事情预演一遍或多遍(复杂的事件用纸笔做辅助);事件越重要,预演就越关键。脑子里演练无数次,就可以准确完成,甚至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
为每个任务、子任务设置验收机制(闭环)
新习得一项技能,就能跃升到一个新的世界,就像重生了一次。获取知识的一瞬间,一切都已经改变。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知识,通过基因遗传获得,但需要上万年;另一种是知识还来不及写入基因的,只能通过文字传承;阅读可以获取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进而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小孩看到蛇就会哭,因为基因已经有了“蛇是危险的”这个信息,但小孩看到枪不会哭,因为枪只存在了几百年,“枪是危险的”这个信息还来不及写入基因。
大脑中的储存的信息足够多时才能融会贯通。
自学能力:阅读理解、信息检索、写作、实践。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学习进展与时间的关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平台期-突飞猛进-再平台期-再突飞猛进,不断循环,最后从量变到质变),或是曲线(像跳华尔兹,进二步退一步)。了解规律,即便频繁的失望甚至绝望,也要坚持。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说这个建议更有效,是因为它相比前者更为主动,更为长远。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都要靠努力争取才能获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句话却是非常扯淡的—对很多人来说,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大多数人根本不思考,而少数肯思考的人的大部分又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所以,绝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而已。很多时候,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他们误以为很多想法是自己的,殊不知他们是隶属于那些想法的。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