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成灾

作者: 行者无疆ZZY | 来源:发表于2022-07-01 23:52 被阅读0次

    相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以致于“相思成灾”。相思走到了极端就成为一种灾难。

    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流传千古,惊艳世人,词虽简单,想像丰富。诗人就是借助红豆这种最能代表相思之情的植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相思之情,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美不胜收之感。

    旧时男女,“约于浦上,会于桑林”,常为礼法不容。爱的辛苦缠绵,爱得浓烈痴情,所以相思泛滥成灾。

    《太平广记》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书生和一位官家小姐相好,由于门不当户不对,二人只能半月幽会一次。每逢初一、十五,丫鬟把后门悄悄打开,两人在绣房卿卿我我一天。

    这一日又是十五,小姐等到天黑,也不见书生身影,慌张地心急如焚。快到半夜,书生才飘然而至。

    小姐寻问原因,书生解释因为昨天不小心摔坏了腿,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想到今天若是不见小姐,定会想思入骨,后半月捱不过去。担心小姐见不到他,以为变心负情,徒增忧虑。

    想来想去,掏出宝剑抹脖自刎,转为鬼魂,赶来相见。小姐感动得一塌糊涂,随他自尽,二人化作一双并蒂花。

    在《聊斋志异》《红楼梦》里,男女相思成灾的故事都有记载,结局十分偏激。给后人的感觉是:古人谈恋爱仿佛吃了毒药,一见面就倾心,一相思就生病,一生病就奄奄一息。

    其实,古人不是缺爱,而是珍惜爱情的来之不易,所以才会相思的刻骨铭心,风花雪月。相思是一种高烧,来源于爱情的温度。相思是一种美丽,植根于心灵的煎熬。

    中国古代社会,因为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时光流逝地相对缓慢。就像木心先生《从前慢》中的描绘:“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回首古人的相思,是特定时代压抑造成的结果。男女之间的相思,是那么的难得,是那么的奢侈。

    那时的相思,多受世俗左右,不能爱得畅快淋漓。那时的相思,多受时空局限,爱的异常艰难愁苦。从而激发起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爱欲,爱得更加波涛汹涌,义无反顾。使相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爱情自救。

    而古代文人骚客过度喧染男女相思的诗词,推波助澜,把爱情营造得更加凄美、忧伤。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相思多为女性的心理情感,女性的爱情多为愁怨,最典型的心态就是“相思”。

    反观现代的爱情,轻而易举,轻车熟路,失去了那份憾动人心的古典美。人们随意挥掷爱情快餐,爱情经不起岁月的等待。如今的相思真的是弥足珍贵,实在是难得相思。

    旁观现代男女之情,一个电话,他就召之即来;一条微信,她就笑容满面。相见不难,分手更易。世界大同,地球渺小,天涯咫尺,相爱容易。没有了相思之苦,也偿不到相思之味。所以那种“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感受已变成了天方夜谭。

    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再度审视“相思”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涌起了歌唱家毛阿敏现代版的《相思》,虽然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两首诗词却有异曲同工之意境。现代版的《相思》是王维原作的延伸和升华。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别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

    寥寥几句歌词,就已道尽了怀春男女之间羞涩的相思之情。

    整首歌词以红豆开篇,将人带入遥远的相思国度,一个落寞的相思者在梦幻都市夜景里独饮独醉。让人感觉远在天边又身临其境。表面上相思美好而遥远,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拥有。歌词描写出了相思的高层境界,就是既不屑一顾,又渴望有情人去感受的寸寸相思之苦。

    人世间的相思是无可奈何,身不由己的,即使佛也如此,也存恻隐之心。时至今日,我们已无须强求相思的浓度,相思的深度,相思的广度。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深怀相思之心,将爱情进行到底,就一定会让每一朵爱情之花灿烂绽放,暗香弥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思成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rc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