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茶履者
茶履者|浅说中国茶道

茶履者|浅说中国茶道

作者: 履茶米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6:32 被阅读16次

    提起茶道,现代人言必日本茶道。很多人深信日本肯定是有茶道,至于中国是否有茶道,却是众说纷纭。

    中国的“艺”&日本的“道”

    首先,“道”这个词汇在中国的语言体系里就比较暧昧。几千年前的先哲老子先生早就告诫我们“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言语说出来的“道”,必定不是那个宇宙间恒久不变的“道”。

    一直以来我们都避免不要太轻佻地提起“道”,我们更多是用这样的话语:游于艺,志于道。

    手“艺”可以钻进去,要练习熟练至游刃有余,这些外在形式却只是辅助或说一种假托的物质基础,而真正指归是“道”这个形而上的层面。到了“道”这一层却又是言语难以企及的了。

    然而日本的词汇里却更容易提及“道”,花道、剑道、茶道。那么是不是说在日本,那些沉浸在“花”里、“剑”里、“茶”里的人就得“道”?当我们接触时便会发现,日本这些花道、茶道中,能给我看到的还是外在形式的一招一式,这像极了我们的“艺”。至于“道”,依然是那样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飘渺难寻的精神之物。

    但因为日本“茶道”较强的外在形式感或者更确切地说“仪式感”,令很多人较容易被带入宗教性体验或联想,从而唤起(也可以说是提醒)喝茶人心灵性的东西。然而日本茶道要唤起的喝茶人心灵性的什么东西呢?

    而在日本茶道里这种唤醒心灵的东西其实是佛教禅宗的思想核心。禅宗说处处蕴含着禅道,舂米有禅,扫地有禅,茶里也有禅。

    从上层精英社会嫁接下来的日本茶和从土地里长出的中国的茶

    日本的茶道(艺)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然后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上长出自己的“茶道之树”的姿态。“日本的茶”是从中国僧人团体那里学过去的茶道(艺)。从外在形式上继承了宋代点茶法,而内在则是由中国僧人团体凝聚在茶艺里的佛家禅宗思想。这伴随着来中国学习佛法的僧人团体带到了日本,并在日本文化上嫁接为一棵繁茂的茶道之树,也奠定了日本茶道的思想之基。

    而在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它最早的是生理性的——药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再到食用("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饮用。

    从饮用逐渐明确地而分出生理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

    被尊为中国茶圣的“陆羽”并没有提到茶道,而《茶经》一书所讲的也是从种茶到制茶到选茶到煮茶以及最后的品饮。整个过程展现了“如何才能喝到一碗品质好的茶汤”。尽管里面还有提到品饮这一块的精神上追求,但整本《茶经》偏重还是在于“口腹之欲”的生理追求。

    第一次文字记载“茶道”一词的是陆羽的“茶友”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作为一个修行的出家人,他提出可以借茶修道:

    “一饮涤昏寐,情来浪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而这诗歌也成为后来卢仝“七碗诗”的模板: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中国茶道“隐现”二线

    自此,可以看出中国茶道就交织着两条线,一条从药用和食用基础延伸的为“口腹之欲”的生理性追求,其中隐藏着的是“如何喝到一碗(杯)好茶汤”的执着的精神追求;一条线是借茶的外在物质形式寻找心灵得道的精神净化之路。

    这两条线一直贯穿整个茶事的发展,只是在中国,“借茶修道”随着僧道团体而进入“隐”文化层面,而追求“茶汤的品质”则进入喝茶人的“显”文化里。

    在日本,茶道却因为由僧人集团接触继承了中国茶道“隐”文化的这一脉,并且以此为基础,由日本上层阶层由上至下推广,使得在中国茶道的“隐”线在日本却成为“显”线。

    日本茶道这种“借茶修道”的外显性。正好契合我们中国人对“道”而不是“艺”的理解,为此,一直以来我们更容易接受日本有茶道的事实,而怀疑中国茶道的存在。

    道在屎溺

    我们对中国是否有茶道的怀疑,还不只是因为“借茶修道”在中国茶史是“隐”文化而不被大众所见到,还在于我们对“道”太过严肃认真到了拘谨。一提“道”我们心里就将它看得遥不可及的高高在上之存在物,却不能以另一种新鲜活泼泼的视角看待它,那就像庄子说的,“道在屎溺”,这也在说世间万物都蕴藏着“道”。

    为此,当我们心理默认外显性的“借茶修道”的日本茶道才是茶道时,却不愿承认“追求一碗(杯)极致的茶汤”而延伸出来的对茶叶品质、器具和煮法(泡法)的苛刻要求也是一种“道”。

    也有一些喝茶人厌烦茶道的外在形式(茶艺)的繁琐,而抨击茶道,但这些人又往往还是会去追求一款好品质的茶叶。所以从本质精神来讲,他们也是没能跳脱中国茶道的“外显性”的那一层追求。

    再进一步讲,即使这些抨击茶道的人也不追求一款好品质的茶,而宣说喝茶应该更随意随性,不求茶叶好坏,不讲究形式化的东西,认为根本没有什么茶道。然而这么认为的人,却又忘了,他们这种对“茶道”的思考性判断,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茶道精神的表现。

    茶只是一个容器,承接什么精神出什么“茶味”

    谈论“茶道”是件困难的事,它没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实际上,任何定义都可能是危险的。定义意味着偏颇、片面,“道”本身应该是通融无碍的,大无边,小至微。

    一旦我们开始喝茶,便掉入“茶道”里。喝茶人只有穷其一身浸泡在“自我认为还算相对正确”的茶道里。

    也许它“借茶修道(儒释道)”;也许它是为了寻找“那一杯品质最佳的茶汤”的过程,也许它什么也不是,不过是天地间一种存在物而已。

    茶,不过是人面对这个世间时的一种器具,它的“味道”,取决于你给它倒进什么文化精神。这是人、茶、世间与出世间之理的融合之路,假如没有人,就不再有茶道。


    公众号搜索:茶履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履者|浅说中国茶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rs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