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翻译一本书,公众号“追随己心”将带领大家一起翻译《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将学习了多年的英语真正用起来,体会原版书籍和英文的美。
1
教育,就是当你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而这种“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忘记,只是不再能够清晰的分辨出,那些自己习以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出自读过的哪本书、聆听的哪一场讲座;但所学的知识却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思维的一部分,不分彼此变成你言谈举止的修养,变成你条分缕析的逻辑,变成你温文尔雅的周到,变成你不卑不亢的气节,变成你终身学习的信仰。
而那些我们认可、并坚信不疑的观念,从来就不是外部能够灌输进来的,必定是从内心深处长出来的自我觉悟,千丝万缕的联结中,没有任何“芥蒂”和“排异”反应,否则就算此时此刻可以依葫芦画瓢的模仿,也难以抵挡天长地久的懈怠、遗忘和背叛。学习,便是帮助我们,发觉隐藏的天性和真实的自我,最终有方法看得清自己、有能力追随自我,可以心平气和面对环境的苛责,依然我思故我在地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2
教育从来不会只是习得一门技能,能够养家糊口求得衣食无忧;它更让我们学会如何与真实的自己相处愉悦,如何与伪装的别人相处真诚,如何与冰冷的世界相处温暖。文明越是进步的社会,便越能够给予个体选择更多的包容和尊重;有效的教育,也从来不是用普世的道德约束自由,用世俗的价值观绑架自我。
3
笑来老师说,生活中最大的成本来自于无知,其次才是无常。而通常说一个人无知的时候,最常见的一句话便是:他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对,思维里没有这个概念,就不会往这方面去想,也就不会往这些方面努力思考总结,更不会往这些方面去行动,最终很自然的不知道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思考决定选择、选择触发行动,行动构成命运。如果思考质量不佳,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根本就是未经深入思考,从周围环境中习得的观念,那么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无疑便是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了十分危险的位置上,你所得到的或许根本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可见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或者逃避真正思考的人,会因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怎样的代价。
古人常说“慎始”,谨慎的开始,才能圆满的结束;开始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进行深入思考,方能开始后不迟疑有信心坚持到最后;因为一旦开始,很多事情便身不由己,外力逼迫你向前,即使此时心里面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我想停下来再仔细想想;好比开车,在十字路口之前,漫不经心的行驶在直行的道上,以为一切都还有时间和机会选择,直到红灯亮起时你依然还在直行道的实线内,却发现本来是要左拐的。所以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借助于别人在这个事情上面的认知,提醒原先在这件事情上面欠缺“概念”或者“概念”不强的自己,扪心自问:我真正图的是什么,我真正害怕的又是什么。不要让自己稀里糊涂的随波逐流,看清楚事情的关键点和难点,拎得清真正重要的事情,尽可能遵循内心,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选择。
4
一切的学习都是社交,学习是一种社交活动。一个“概念”的产生,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受身边人的影响,让“沉睡中”的自己察觉到,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做,生活原来还可以这么过。于是,思维深处的某一块被激活,恰似一语惊醒梦中人。当然,也不是一味跟风,任何事情无论好坏,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都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孟母三迁的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都是在警醒我们:被环境同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好比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即使是两块固体,日久天长放在一起,也可彼此影响,深入骨髓。
于是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的命运,仔细去想,你走到今天,一定是在身边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你有时候做出的一些决定,一定是因为你见过够得着的人那么做,才激发了你的斗志。你不要小瞧这种心态,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些偶像是我们够不着的,所以他们不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我们看他很牛,然后就算了。但有另外一些榜样是在我们身边的,最好的就是你连缺点都看得到的榜样。他虽然有缺点,但是他居然能做好,他会散发出一个信号来——其实你也是可以的,那你就会这么去做!
5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最终你便明白,价值观没有高下之分,你我不过是,这苍穹之下的蚍蜉,脆弱而美好,转瞬即逝;于是无须也很难改变彼此,为了身心健康,我们需要的只是择群而居,选择和自己三观差不多的人工作和生活。在追寻爱与自由的路上,向内求索,日行精进,领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美好,涉足那片未知的星辰和大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