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的爱好就是看书。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录的兴趣栏里,永远填的是reading。因此,我真的以为自己是爱看书的。
周末搬家,整理书柜,把积压箱底多少年的书都翻出来,堆上书架,期待满满的成就感。竟然发现,四分之一都没填满,要知道,那不过是榻榻米组合柜的一个悬挂式书架。更令人气愤的是,这区区四分之一书架的图书里,竟有一半是没看过的,不禁自嘲:我的爱好是看书?确定是看书?
也罢,先收拾起来吧。仔细擦拭沾满灰尘、几近过时的老旧书籍:《中国历史》《全球通史》《平凡的世界》《围城》《活着》《自控力》《徐志摩作品集》……还有被珍藏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毅力读完的《三国演义》,扉页上那行“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赠言依旧苍劲有力,只是,此刻看到,内心有种辜负赠书人的愧疚。人们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事实上,四大名著我一本也没读完过。
一直以为自己真正的爱好之一是看书,事实上,只是因为喜欢宅,找不出其他听起来高大上的理由,看书是最简单,也最容易让人信服的。像我这样的姑娘,旁人看来应该是饱读诗书,恬静优雅,浑身散发墨香的。故而,这些年,我都活在自己“喜欢看书”的谎言下。不是贬低自己,事实真是如此。从小到大,真正看过的书籍,除了教科书,真的说不上来几本。小学从同学那借来的《格林童话》大概算是童年读过的较为完整的课外书了,中学时代几乎没有看过什么课外书,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加上那个年代不提倡看课外书,偷偷看的魔幻小说,被老爸一句“有什么看头”结束了。然而,我依然觉得自己是爱看书的,之所以没看很多书,全是客观原因,学业太重,购买条件不允许等等。让我断定自己只是“假装爱看书”,是经历了大学。整个大学时期,图书馆基本一学期只去两次,一次借书,一次还书,中间可能再去一次续借。因为借的书压根没看,还了又不甘心,等到期末,不得不还了,才想起来,其实根本就没看,如此周而复始……大学四年,印象里,从来没有哪天是去图书馆认认真真看书的,哪怕看小说的日子都没有。如果说大学以前的日子,因为升学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导致我没有看很多书,那么大学时期,所有的理由都不是理由,我却依然没有好好看书,如此看来,我真的“只是假装爱看书”。
起初还不甘心接受这样的结论,毕业这些年,偶尔也买几本当下感兴趣的书,买回来之后却很少看,翻几页便丢在一旁干别的去了,似乎生活中哪件事情都比看书重要。久而久之,竟自甘堕落了,和朋友聊天,我是理科生,不爱看书,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了。把“爱看书”这类兴趣,直接推给了文科生,给自己的懒惰找了个光明正大的理由。终于有一天,去到一个新开张的书店,坐在三楼内心无比欢喜的环境里,望着满架的图书,拍了一张全景照,发圈配文“假装爱看书”,满满的评论与点赞,内心竟如释重负。“爱看书”这个包袱背负了这么多年,是自己一直不肯放下,不愿放下。也是因为这种假象,让过去的自己一直无法认清真实的自我。也终于明白,之所以要给自己这样一个“枷锁”,是因为希望活成“爱看书”的样子,喜欢“爱看书”的自己。因此,“爱看书”不是已有的喜好,而是未来的目标。
带着这份相对清晰的认知,我决定给自己列个书单,用10000小时定律的浓缩版——100小时定律,督促自己朝着“爱看书”的目标努力。平时看完一本记录一本,尽量多写读书心得,这样才有意义,而不是看过丢过,那也是浪费时间的。做完这些之前从不愿意做的看起来很幼稚的事情,我感觉“爱看书”的小目标越来越近了。
只要选定目标,用心努力,终有一天,“假装爱看书”的我们,会真正走进图书的世界,领悟阅读的真谛。
oun���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