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一步
上周五教学了乘加与乘减,如果仅仅是让孩子会计算,计算正确,比较容易做到,因为计算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只要根据乘加就可以类推出乘减的计算法则,不存在多大的难度。但是孩子对乘减的理解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对这种先借来以便可以用乘法,再减去的这种假设法还是不太清晰。或者说,这种情形很少在生活中出现。)
今天批改作业,发现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错误。
这个孩子虽然做对了,但是没有用到乘减,用的都是乘加。这符合孩子的自然思维,因为只要把跳绳的小朋友分成2个部分,第一部分2个3可以利用乘法列式,再加上第二部分的2个人就可以了。这种思维符合事情的发生过程,同孩子的思维结构相一致,因此,做对的孩子很多。同时可以发现:在或这个算式里只是把2×3改变成了3×2而已。严格来讲,我内心的期待不是这样的,因为这种列式没有培养孩子的假设思维能力。
我内心期待是上面用乘加,下面用乘减来列式,并希望孩子能解释清楚其中的理由。可惜,部分孩子只是记住了做这种题目有两种方法——乘加与乘减。但是,其中某些细节则不清晰。如下图:
这个孩子能想到用乘减,但是没有理解乘减的来由,只是机械的套用而已。(这说明孩子还是部分听了老师的课,或者说是听了,但没有听明白,也或许老师的语言对他来说,存在一定沟通的难度)
在今天的讲解中,有孩子提到都是求一样的苹果,两个算式的结果一定要相等,总不至于两个答案都对吧。也有孩子提醒,可以数图上苹果的个数。
其中肖雯萱说到:因为第五盘只有2个苹果,为了计算方便,我可以自己补上一个苹果,这样一来的话就有5个三啦,应该是5×3。(注意:老师敲黑板了,原来是4个三,现在变成了5个三,这是孩子错误的一个重灾区。)再由于这个苹果是我自己补上去的,原来的题目里面没有,因此我必须要减掉这个1。这么精彩的发言,获得了阵阵掌声。也获得了每课之星的称号。(我的数学课,每节课会寻找一位最出彩的人,评为每课之星。并拍照上传到班级群,给予表扬。)
接下来,为了让孩子再次熟悉这种先借再还的思维,老师现场出题一道。在出题的过程中,听到孩子说,要减一。突然感觉到:有些孩子可能又会陷入到另一种思维圈里去。(因为,书上、练习册上的例子都是减1的。)因此,临时把题目调整为减2的。如图:
上来板演的孩子果然上当,直接上来就4×4-1。后来,在孩子们高声提醒下改为了减2。当询问为什么要减2的时候,回答的很有道理——因为,要补上2个才是4个4,当然要减2个呀。
看来,孩子不喜欢进一步的思考,总是想当然的去做。这种情形多次的出现,应该要怎么去引导呢?当然,由于孩子的差异,不可能全部的孩子都会。但是,我的注意力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投向了这几个人,希望他们能学会。
能解释自己错误的孩子,是厉害的孩子。有的孩子则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要怎么改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