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传习录》第十二天学习心得----《答顾东桥书》之二

《传习录》第十二天学习心得----《答顾东桥书》之二

作者: 卫士_fc91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21:54 被阅读0次

今天读的是答顾东桥中的第四、五段,从以下两方面谈谈理解:

一、对朱熹格物说的批驳

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批评了朱熹的格物说,是即物穷理,故而分心理为二,是告子“义外”之说。而阳明自己的格物致知说,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与理为一。

朱熹所说的格物,其实质就是‘即物穷理’,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上穷尽其理,是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推究理,这就把心和理一分为二了。求理于万事万物的想法,就像孝顺之理是在我们的心呢,还是在于双亲之身呢?假如果真在于双亲之身,那么双亲过世之后,我们的心中随即就没有孝顺之理了吗?

二、学、问、思、辩、行的统一

天底下的学问,没有不实践就可以说自己学会了的,因而学习的开始本身就是在实践。“笃行”的“笃”字含有切实认真的意思,说已经去行了,就是切实行连续的功夫。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惑,这就需要问,问与学互相印证,这也是行的表现。问了之后可能还有疑惑,那么就需要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当然也是行的表现。思考了可能还有疑问,那么就需要辨析,辨析也是学习,也是行。辨析明白了,思想就有了条理,疑惑也消失了,学问就存储于心了,从而达到了心思清明践行所学的最高境界,这才称之谓笃行,并非学、问、思、辨之后,才去笃行。所以就追求能做某事而言称做学,就追求能解除疑惑而言称做问,就理解所学融会贯通而言叫做思,就求得学问精确明白无误而言叫做辨,就具体履行实践而言叫做行。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的整个过程包含着五个方面,综合它们所干的事,唯有一件。这就是心理合一的道理所在,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这段宏论围绕着学、问、思、辨、行,反复比拟、论证,最终还是落实在一个“知行合一”上。尽管学、问、思、辨、行分属不同的功夫层面,但就圣学“日日新、又日新”的修养论而言毕竟仍是一事。推而广之,社会生活的实践是十分丰富、复杂、生动、具体的,但相应与本体都是生命意义实现的功夫——不能与本体分离的功夫。

相关文章

  •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今日开始学习《传习录》第二部分的《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

  • 读《传习录》第十二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二天。 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

  • 《传习录》第十二天学习心得----《答顾东桥书》之二

    今天读的是答顾东桥中的第四、五段,从以下两方面谈谈理解: 一、对朱熹格物说的批驳 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批评了朱熹的...

  • 读《传习录》第十三天

    今日,我读《传习录》之答顾东桥书第三天。 先生回复冬温夏清之格物、致知。冬温夏清为“物”;对于冬...

  • 《传习录》中001

    答顾东桥书1 【原文】 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

  • 《传习录》精读1

    答顾东桥书1 【原文】 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

  •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8.1

    心一而已。人的一切行为都由自己的思想决定,心想事成,心的出发点是正方向,那就办正事合正理。心的出发点违背常理则不合...

  •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8.2

    学习的宗旨是要明白道理,按正确的理去做事情。万事万物接受学习实践的过程都要一生推究,无穷无尽,每个人的心不同,做的...

  •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8.3

    天理在心中,终究不灭。良知的光明,永世长存。 这是亘古不变的,人心本善,即使暂时迷茫,但经过碰壁,行不通最终也会回...

  •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7.31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求学者致力于外物而遗失了内心,授业解惑没有了根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第十二天学习心得----《答顾东桥书》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u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