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孩子小奕三周岁了,最近让朋友头疼不已,起因是小奕的脾气越来越坏。
比如,跟小朋友玩时,他非要别人都听他的,一旦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有时还会摔东西。
再比如,小奕竟然嫌姥姥给他喂饭,还当着姥姥面说:“我不吃,姥姥讨厌。”
甚至,小奕现在的口头禅就是“不!”他还会适时地配上歪头、斜眼、撇嘴的表情。
这一切都让朋友担心小奕以后会变成一个脾气暴躁、自私、没爱心的人。
朋友来向我诉苦,询问我应该怎么办?
情绪不能完全自控的孩子
家长经常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用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状况。
比如,姥姥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能够那么忘恩负义地说姥姥讨厌呢!
再比如,别人凭什么都要听你的,你怎么那么自私?
我们习惯性地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遇到问题喜欢“上纲上线”,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或人品的层面。
可我们忘记了孩子的言行背后是他那个年龄段情绪的“自然表达”,是在一个尚未发育完全的大脑的指挥下产生的。
0~6岁是宝宝大脑急速发育的时期,就像3岁的孩子搬不起20公斤的大米,让3岁的孩子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强人所难”。
英国早教专家桑德兰教授曾在《父母能量》一书中,对5岁以下孩子的恶劣行为作了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发脾气是因为高级脑与低级脑尚未形成关键的神经通路。而大脑中让人痛苦的压力化学物质会在这种情况下被激活,让宝宝的行为变得更加恶劣。
此外,孩子的情绪不能自控还与“情绪脑”和“思考脑”的发育有关。
“情绪脑”,又叫“原始脑”,它早于“思考脑”的出现。它是一条快速通道,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直接从丘脑传递给杏仁核,并可以立刻做出反应。同样的信息,情绪脑的作用更直接,也更符合人的本性。
比如,当遇到伤心的事情时,很多孩子的眼泪唰地一下就会流下来,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嚎啕大哭。这是情绪脑的直接作用。
可大人常常不同,遇到伤心的事情时,很多大人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又或者很快地开解自己。这就是思考脑的作用。
思考脑,又叫“理性脑”,相对于情绪脑来说,它是一条长通路。外界信息需要从丘脑传递给扣带回(属于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分)再传递给大脑各区域的相应皮质,然后才传递给杏仁核。
打个比方来说,情绪脑就是个直肠子,直来直往。而思考脑则圆滑得多,会前思后想。
而对于人而言,情绪脑的发育会更快,所以,孩子们从很小就有喜怒哀乐,而思考脑则要到20多岁以后才会真正完全成熟。
所以说,让6岁之前的孩子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帮助他们控制情绪的思考脑还没有充分地发展。
适当发脾气有益孩子健康
心理健康
有不少家长,就喜欢乖乖的,不爱发脾气的孩子,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从孩子的天性来讲,6岁前应该是最天真烂漫的时候,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才是自然的。
脑科学发现:孩子发脾气时正是塑造大脑的关键时期,适当发脾气有益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发脾气,能够让孩子对各种情绪进行有效地调解,有利于孩子建立重要的大脑神经通路。
同时,研究还发现,小的时候懂得适当发脾气的孩子,在长大以后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加自信。
如果孩子从不发脾气,有可能是在压抑自己。如果父母也不懂得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就会错过宝宝大脑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挫折时,反而更容易表现为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武断,甚至抑郁的现象。
身体健康
德国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脾气暴躁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要比拘谨沉默的英国人长寿两年。
而德国耶拿大学在《心理健康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那些喜欢把负面情绪隐藏在心底的人,脉搏跳动会更快,长期以往会导致高血压,并引发各种慢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肾病甚至癌症。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主要是针对成年人,但是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协调
既然负面情绪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是不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就可以不管,不处理了呢?
当然不是。
不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孩子都需要获得家长的情绪回应,并在互动中得到协调。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针对一对双胞胎做了一项研究。在双胞胎三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被要求对两个孩子进行区别对待。弗雷德的表情和动作常被妈妈硬生生地控制和打断。而马克则可以自然地做出行为和展露各种表情,妈妈会给予他轻轻的摇晃或者发出咿咿呀呀的回应。
一年之后,弗雷德明显比马克更胆怯,依赖性也更强。
斯特恩相信:“情绪生活最基础的经验就是在这种亲密的时刻建立起来的,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被待之以同理心,会为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斯特恩将这个过程称为“协调”。
协调不同于简单的模仿。模仿只表明大人知道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感觉。而要让宝宝知道家长能够体会他的感受,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回应宝宝的内在感受。父母可以对孩子的特定情绪表达欢乐、泪水和拥抱等等,用心理学当中一个专业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同理心”,就是要让孩子到自己被认同和理解。
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需要跟孩子在无数次的协调当中来塑造孩子长大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而这些琐碎的重复的瞬间甚至比孩子童年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影响更加长远和深刻,这些瞬间将深植于孩子的潜意识当中。
协调孩子情绪的妙招
情绪指偶
很多孩子在情绪无法表达出来时就会做出激烈的表现。
比如,3岁左右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自己喜欢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打人的行为。
因为,孩子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生气和想要回玩具的需求,就用打人这种行为来表达这种情绪。
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帮孩子找到一个表达情绪的途径,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激烈行为。
这里推荐大家一个经典的“情绪手指木偶”的游戏。
家长可以在手指上画出开心、生气、难过等等不同的表情,也可以找一些已经做好的小木偶套在手指上。伸出一根手指,告诉孩子“这个表情代表妈妈伤心的样子”,同时家长脸上也配合出同样的表情。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强一点的,家长还可以跟孩子讲一讲什么情况下我们会伤心。以此类推,将各种表情跟孩子讲解一下。
这个游戏有助于孩子学习、认识和表达情绪。当宝宝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时,也可以用情绪指偶帮助表达。
提供Plan B
在养育两个孩子的经验当中,我发现:让孩子陷入坏情绪当中,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准备足够“弹性”的空间,没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我经常会为自己和孩子准备第二方案。
比如,带孩子去跟别的小朋友玩,我们会带上几个可以交换的玩具。当孩子有更多选择时,就不会执着于一个所谓的“最钟爱的东西”。而且,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再比如,在路途当中,孩子容易无聊烦躁。我们就给孩子准备一本爱读的书,两三个玩具,一套一家人可以玩的棋。让无聊的时间变得有趣,小家伙们自然不容易发脾气。
应对坏脾气的四步走
如果宝宝已经开始发脾气,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理解和接纳。
当孩子发脾气时,紧张和压制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给孩子再传递负面信息,而是应该平静地跟孩子交流。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所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和接纳。
比如,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拿走了,你很生气。你打人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表达,是不是?”
理解和接纳是调整情绪的开始。
第二步,反馈情绪。
在心理治疗当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一反馈情绪。 就当一个人的情绪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出来,本身就是具有疗愈作用的。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不开心,很委屈。”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时,很快他就会开心起来。
第三步,表达爱。
就是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做了什么样的行为,我们依然爱他,理解他。
第四步,深呼吸。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三次深呼吸,把坏情绪和废气一起吐出去,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释放。
这四步做完,“脾气娃”也应该治好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多平台原创作者。一个走过南闯过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烟火气的俩娃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