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之前递交完辞职信后,跟朋友阿峰说:我已经递交辞职信了,很快,我就是一个无业游民了。快快快……用你十年HR的资深经历来给我指点下。
没多久,阿峰便发来一段语音,很不客气地说道:小姑娘,你急什么啊……第一次辞职而已,以后等你多经历几次辞职就没那么焦躁了。你还年轻,急什么?
像个老师一样,阿峰一本正经地把我批评了一顿,并不断告诫我:心态要稳,不要急。
二十几岁焦虑,如我;三十几岁目标坚定,如阿峰。我们之间相差的,看似是十年的职场生涯;可这十年的职场淬炼锻造的内在修为却非朝夕可比拟之。
尤其,在这个传言“阶层已然固化、上升通道已经关闭”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争分夺秒,为谋生、为谋爱而焦躁不已。在自媒体的写作圈,焦虑更如一颗毒瘤,不断地在蔓延着。
看见别人日更写作,想想自己那断更许久的公众号,焦虑;看见别人讲课做社群分分钟收入过万,想想自己还在为月薪过万而拼死拼活,焦虑;看见别人买房买车、事业爱情双丰收,想想自己漂泊无依、一事无成,更焦虑。
-2-
几千年来,儒家的出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旋律,根深蒂固地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也因此,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旧无法摆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思想,也就是武志红所言的“不优秀,不配活”的心理。我们大多数人的焦虑,无不源于此种心态。
我们急着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也急着去向这个世界证明 you are wonderful。所以,看到屌丝逆袭的故事,我们会狂热地去效仿。因为,别人都做到了啊,我也一定可以。于是,忙活了很久、坚持得很苦,可发现自己还是个屌丝。逆袭,哪有那么简单。最后,我们又开始大骂:全他妈是鸡汤、成功学。
焦虑,已经从个人心态蔓延到全体的文学创造上了。鸡汤文泛滥、成功学大行其道。读者在骂写作者:写那些鸡汤有用吗?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作者、也没有大师。
写作者一边写着市场需求的毒鸡汤,也一边在为自己申诉:与其说这个时代缺乏怎样的作者,还不如说这个时代缺乏怎样的读者。
-3-
在80年代,青年们谈诗歌、谈理想、谈人生意义,读黑格尔、尼采、叔本华和萨特。可如今这个年代,谈诗是可耻的,文艺的都是骚年。
再去看看大学的那些选修课,在80年代,文史哲是大学里最热门、最受推崇的专业。而如今,经济会计、计算机成了最为热门的专业。
还记得,大学时,每次回家,一些长辈们就问我学什么专业?我说,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长辈们说:汉语言文学是什么?不是经济、计算机吗?
我说:汉语言文学,也可以理解为中文。
长辈们又道:中文还要学啊?我们不都会吗?那以后能干什么呢?是当老师吗?
我又答:我学得不是师范方向的,而且不想当老师呢。
于是,长辈们带着一种无比同情的眼光看着我,“安慰”我道:你要是学经济或者计算机多好啊,这样就能进银行了或者玩电脑了,薪资高啊、热门啊。
我笑而不语,常有对牛弹琴之苦。
-4-
你看,这个时代啊,普遍都在焦虑着。即使是我们的父母、亲近的长辈,都在用“能赚多少钱、能不能买得起房和车“来衡量我们努力的一切意义。因为,他们渴望自己的下一辈能早日飞黄腾达啊。
在这种效率导向的知识生产和教育评价体系下,读大学的月薪三千、技术工人月薪八千的现象背后流传着的读书无用论,在摧毁着一个又一个追求思想自由、文学浪漫的年轻人。
在这个时代,文学依旧是浪漫的,可也是“犯罪”的。每个人,都在为生存所累、为发展所困。谈“生命的意义”仿佛是一件极为奢侈且空虚的事儿,因为,我们的时间都很贵,每一分钟都被金钱量化了。
从职场到高校、从师长到下一辈,无不弥漫着浮躁与焦虑。整体的环境如此,更何况守拙自安的我们。摆脱掉社会既有的衡量标准,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会被骂奇葩、异类,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掉。可是,我还是想告诉你、也告诫我自己:哪怕当一朵行走的奇葩,也不要被这个时代的浮躁与焦虑而牵着鼻子走。
余生很长,赚钱的日子还很多,你还那么年轻,又何必急着在这股浮躁的浪潮下弄丢了自己呢?我鼓励你去拼搏、去折腾、去努力,但我希望你更能学会去看清自己,不急进、不焦躁,把当下的事儿做到极致,把余下的路规划好。二十几岁,比赚钱更重要的,是好好深耕、静心成长。
最后,还是想说:慢慢来,比较快!
-END-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