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长叹一声,《两京十五日》看完了,开始了一段短期的空落的感觉。跟着朱瞻基从南京一路艰辛阻碍最终到了北京登基大典,伴随着杀戮和阴谋。尽管宣德皇帝内心是孤寂的,却也是他应该承受的。一个小小的彩蛋我感觉是个奇思妙想,作者通过故事的编辑侧面把宣德炉的来源给介绍了,当然是小说演绎,还需进一步考察。
像《在路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两京十五日》这类旅途式的小说让读者一路跟随伴随,读着特别有同路感,一旦路到终点,不免有些失落,就像参加宴会,终有人散之时;尽管不太喜欢这种失落,但也必须接受。
第一个人物当然是男主人公吴定缘,也是铁福缘,一个作者彻头彻尾虚构的人物,把他安在了铁铉的小儿子的位置上,伴随朱瞻基一路北上,突破重围。虽然是编的,但他具备一个在激烈故事中男主人公的一切特质,如张无忌一般,主观不思进取,但客观上又强迫他必须承担着重任、身怀绝技又要刻意隐藏自己,本想做个看似酗酒逛窑子的公子哥,却不得不寻找自己人生的认识和意义。一种十足的反差感集于该人物一身,魅力自然显现出来。他就在一路“必须是你”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地奔袭中承受,时而颓丧时而又不得不积极主动担当大任,至少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此人物十分丰满丰富。
在本书后记里作者也提到其实贯彻本小说主线的应该是女主角苏荆溪。从历史史实中找到了写作的出口,再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和构思,写出这么一部长篇巨著。这史实便是那些为了皇帝殉葬的妃子们。大概至秦汉时期就渐渐没有陪葬的现象了(具体历史有待考证),直到明朝又掀起了如此“传统”,让无数无辜的女子香消玉殒。更残酷而可悲的是,这股风潮由皇家蔓延到了民间,试想,会有多少女子无故葬身于这个荒诞至极的情形中,无数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中上演过。我们不能因为悲剧的次数太多便原谅了悲剧,或以数量和次数就消解了悲剧的罪行。在小说中,女主苏荆溪的闺蜜便是如此一位殉葬者,朱瞻基的返京之旅同样是苏荆溪的复仇之旅,她的这条暗线贯穿了真个故事。令人气愤的是,为了彰显皇家的气度,这位闺蜜的死会为其亲戚家人带来赏赐,结果让读者感到爽快的是苏荆溪作为一名女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使闺蜜的整个家族灭门,看到这不免让读者放心了。但又可悲的是它不过是个故事,历史上便没这么畅快了。
本书另一处亮点我感觉是朱瞻基又太子到皇帝的变化,出场的太子还是一个满地找蛐蛐儿的纨绔子弟,经过了一路的艰辛到最后成为一个还算合格的皇帝,这种变化自然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启发,似乎我们也跟着宣德帝一路成长了一番。
每一个好的书写者,无论是小说家还是诗人、散文家、剧作家等等,都会给受众的脑子里安插一个如炸弹般的“炸弹”,在脑子里或一下子引爆或是定时爆破,这种爆破是读者需要的,是读者阅读过程和释卷后追求的,供我们或思考或玩味。如此一来,起码我们白白浪费掉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