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203的教室,一股凉风袭来,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驶去,陪同我一起的小师妹在旁边问我:“师姐,要我陪你一起回去吗?”我恍然刚醒过来匆忙回答道:“不用不用,你先回去吧,拜拜拜~”小师妹一脸懵地看着盯着我看一眼,大概心里在想着,“按照这种情况,师姐不是最喜欢和我们一起边走边热火朝天、大声讨论刚刚的讲座吗?”
尽管是周六的夜晚,但教学楼的闹腾依然没有减,有的组织在教室里面举办活动,有的在教室里面补课,有的在教室里面试讲或自习或激烈地讨论着某个问题,此时的脑海里见什么是什么。一个人走缓缓走在黑幽幽的校园小道上,一抬头,远处的灯光便映入眼帘,我发觉我的心情有点美丽。回想刚刚三尺台上讲课的那位老师,我说不出具体有什么感觉,但想着她干练的装束,大方的打扮,在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记者经历,让我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往前冲,试图把她在台上的那blingbling的范儿给走出来。走在人群中,面带笑容和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样儿,抬头挺胸,把手提包放在手腕儿上,另一只手轻轻甩起来,脚上踏着轻快有节奏又紧凑的步伐,是的,我好像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那位老师带给我的感受。那是一种自信、装满故事、被岁月好的不好的包裹着、经历过一次次挑战与苦难的打磨、满腹经验气自华的元老模样。
最开始了解到这位老师,是从部门小伙伴那里打听而来的,听说她要在我们学校开展一堂新闻采写的讲课,最近对新闻颇感兴趣的我对记者这个行业充满的好奇,也曾摇摆不定以后自己要不要从事记者行业,更多的是亲自面对面地想听到接触到真正在一线奔跑过的那些记者的故事。7点开始讲课,我6点便开始做准备早早到教室里去等着,随着教室里面的人越来越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同学的专业,“糟糕,他们都是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佬,就我一个人是局外人”他们激烈地讨论着最近的新闻热点和微博热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对事件的看法,手里拿着新闻学、传播学类的新闻学专业书,我感觉到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差距,尽管自己平时一直从事着新闻宣传工作,但在这新闻人扎堆的地方,我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因为他们讨论的热点我好像最近都没有关注,他们用专业的新闻学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我除了实践经历,理论知识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新闻学、传播学、新闻评论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整个等待的过程,我就只有这一个感受,隔行如隔山这句话果然说的没错。
“师姐,你看,这位刚走进来的女老师就是今晚的主讲人”旁边新闻专业的小师妹在耳边悄悄告诉我。未见到老师之前,我反复地看着放灯片上主讲老师的简单介绍,“四川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报刊社驻四川记者站副站长,多次获得四川好新闻奖,中国教育报好新闻奖,获得全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称号·……··”我在脑海里幻想着做了21年新闻工作的人容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会不会头发很少,穿着是运动装或是很随便的休闲装,应该是青春活泼有力的样子吧,但见到胥老师本人,简直刷新了我对新闻工作者面孔的新认识。她身上的主打颜色是黑色,脖子上系着丝巾领带,棕色的头发,浅灰的眉毛,辣椒红的唇色,自信阳光,谈吐大方,举止端方,简直是我心中的完美女神形象,在我的字典里,这种形象的女生应该是坐办公室或者在公司企业里面的白领吧。
她这次讲课的主题是——懂得—教育新闻采写实践分享。这个主题又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为什么她要以懂得二字为本次讲课的关键词?她到底想让我们懂得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渐渐沉醉于她的课堂,沉迷于她的个人魅力中。
在课堂的开端,胥老师从自身经历谈了对新闻人的认识。触动我心的是“四大力”——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当她抛出这个观点并结合自身21年的工作经历讲解这四个次的含义后,我不禁感叹,“老师说得太对了。”我仿佛就像找到了知音人,但同时心里也在暗自窃喜,自己居然能和老师产生共鸣。看到老师写的那一篇篇报道,我忍不住被她圈粉,并感叹老师真的是生活的有心人,是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从她的谈吐和文章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老师肯定看过很多书,我再一次相信——你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看得还不够多。
“记者在现场、记者在路上、新闻是带着脑力和脑力跑出来的、记者是一个面对面的职业、实践之路永远敞开永远畅通……”这些课堂金句值得我反复回味与咀嚼,并且越嚼越有味道。
“宣传是什么?新闻是什么?宣传与新闻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不是离现场最近的人、不是最先赶到现场的人,如果我们不是报道最快的人,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最先发布消息与新闻,新媒体时代还需要记者吗?记者的价值在哪里?……”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此时还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回放。
身为一名校园新媒体人,对于这场讲座而言,我是局内人。但从身为一名非新闻专业却置身于新闻传播学院课堂的文学院学生来说,我仿佛又是一个局外人。听完今晚的讲座,我想不仅仅是发个感慨就能结束的事情,为了自己热爱的,我还有好多书要去读,还有好多知识去积累,我还需要涨好多见识……这条逐梦之路,我还没有步入正轨,小白状态的我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情要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