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1-04-12 10:34 被阅读0次

    生命的主要内容甚或大部分内容,并不由各种事实与场景组成,构成它的,主要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呼啸着的思想的风暴——马克吐温。

    看到这句话我感慨万千,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执著于思想了,因为我缺乏安全感,我想要通过哲学,通过思想把自己弄明白,治愈自己。而今我终于花费了巨量的时间、精力把自己弄明白了,真是不容易。

    这其实是个悖论,因为缺乏安全感去寻安全感,可是心理咨询的最核心的地方在于要想咨询必须先建立咨访关系,建立咨访关系需要信任感为前提,这信任感又是来访者所缺的;于是形成了一个悖论,就是心理咨询的基础或前提是他心里面得有这个“安全感”,遇到匹配的咨询师,他的安全感被激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成长打开一扇窗。

    一、导致临床专断偏差的原因

    与那些非临床的心理学家相比,临床心理学家更欢迎这种非科学的“认识方式”。感觉胜过共识!因为人是有尊严、有情感、有温度,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社会临床生理学家詹姆斯马达克斯指出,临床诊断也是社会决策。关于精神疾病的社会认知建构就是一种社会决策。

    马达克斯指出,“就像承认贫穷和富有是一种社会建构不会因此降低经济学的科学性一样,承认健康和疾病是一种是社会建构,也不会降低医学的科学性。”

    我对这一段挺有共鸣的,说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建构。既然说是建构,就不存在绝对真理,一切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那么执念了,顺其自然就好。

    1、相关错觉

    人们倾向于从那些不相关的地方发现相关关系,如果我们预期两件事情有联系,这时就容易出现相关错觉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老师讲课听一次就会很上瘾,有的老师听了十几次越听越反感。我之前的归因是听着上瘾的就是被理解了,被共情了,总觉得是那老师水平高。关于这个问题我单独请教过代老师,还有在读精神分析的时候请教过王颖杰老师,她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代老师说:“李鸣老师说过一句话,你眼中的他人多少都有你自己,他人眼中你多少也都有他人。”

    颖杰老师说:“水平高也是一方面,也可能跟那听起来上瘾的老师匹配度比较高,别说每一个老师,甚至每一个理论都有他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存在一些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经过我不断的觉察,我现在对这一块已经很释怀了。就像交朋友一样,不可能得到所有人都喜欢,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讨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觉察、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加开阔的姿态迎接不确定性。

    错觉思维不仅发生在林场心理学家身上,它同样也发生在政治分析家、历史学家、体育解说员、人事主管、股票经纪人和许多其他的专家身上,其中包括指出这种现象的心理学家。

    我们是如此热切的认为我对真理的认识就是真理本身,以至于不管多么努力,我都不能看见自己的错误。

    我的体会是:指出别人的漏洞,比发现自己的错误要容易的多。

    我最近也觉察了许多,我发现我对焦虑型人格的抗拒源于我母亲,她是一个内心非常焦虑的人,可能源自一种责任吧,或者对于才华的无处安放的焦虑。

    甚至我发现我妹的人格底色是像我父亲: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平平淡淡的,只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我更多地像我母亲,内在有一种无限的热情,执著,焦虑,总想干出点什么事来,可是内心又充满了恐惧。

    最近的成长觉察是跟爷爷的能量对接上了,纵然我从内心是原谅我的父亲了,但是我还是喜欢那种内心的平静和淡然。最近看叶嘉莹的纪录片很受感动,我希望我的晚年也是这样的,平静淡然。

    最后,虽然很多的思维偏见还是会存在,但是我内心已经不挣扎了,因为这就是我的局限啊,我当成是成长的机会。

    2、自我证实的诊断

    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你期盼的结果——罗伯特勃朗宁。

    我太喜欢这句话了,被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我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东倒西歪,是因为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可能本质上需要成长,但这个成长是我不觉察的。

    我老婆一眼就相中了我,尽管我一开始感觉她不适合我,中间我又谈了一个更有钱的。可是没有心的我是落不了地的,实际上我的心已经被我老婆偷走了,她因为跟我分手了开始难过起来,她灵魂的涟漪扰动着我匮乏的灵魂动荡不已。

    于是我莫名其妙的走近老婆的生活里,结婚,生子,一路挣扎飘摇,最后达成了彼此的目标:

    老婆是通过在潜意识层面深度压抑自己而植根于黑暗之中,而在意识层面给自己开了一扇小窗——赌一把,赌一把命运,这跟我赌命运的态度不谋而合。我老婆说:“我对婚姻是持消极态度的,如果失败了我不会再找了,但是因为你我想试一下。”我想是这句话把我镇住了,而且这句话也是另外一个“我”对我自己说的。无论我多混蛋,我怎么舍得将自己抛弃呢,毕竟是这么一个极端自卑和极端自恋的混合体。

    老婆极端的压抑自己,她内在的善良终于迎来了我的蜕变。我终于离开我的原生家庭,爱上了这个新的客体——我老婆。

    我想现在之所以这么用力的突破也跟爱上我老婆有关,既然我的爱已经扎根在她的心里,那么我一定要担负起伴侣的责任,我要尽快的立起来,给老婆时间和空间获得觉察和成长,而且我可以帮到她。蛮有意思的叙事疗法。

    当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试图寻找早期童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时,他们往往都会发现他们的直觉得到了验证。

    相信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实际上,是我老婆相信我,我完成了蜕变;反过来,我获得了自信,又可以重新帮助她。

    二、抑郁

    就我们的经验而言,抑郁症患者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

    研究者莱文森和同事把这些发现整合为一种清晰的理解抑郁的心理学知识。在他们看来,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自我形象、归因和期望是由负性体验引发的一种恶性循环,这些负性体验也许是学业或事业的失败,也许是家庭冲突或社会拒绝。这种想法催生出一种能极大地改变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抑郁心境,而这心境又进一步激发之后的负性体验、自责和抑郁情绪。

    抑郁和负性认知互为因果。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脑海里立马出现了四个字:人生无常。人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出生不确定,成长不确定,遇到什么人不确定;而在这不确定中有一个地方是确定的——这社会是越来越好的,在越来越好之中,我们的心跟着这大趋势,接受教育,遇到榜样,学会觉察,不断成长,这个过程给了我们改变的契机。而究竟哪个原因占主要,不一而足。

    命运变得不可完全琢磨,但是又不得不琢磨,这样子才好玩。

    三、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心理治疗法。但治疗时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原则可以整合到现有的治疗技术当中去。

    看见即疗愈,所以咨访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内在改变。

    我还是想说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性格,其中四个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性,这态度又是其他三个特征的核心部分。所以外显行为改变,不就是在强化意志力坚持吗,理性思考吗,稳定的情绪吗,所以态度的改变是迟早的事。

    2、打破恶性循环

    就是先停下来,定住。就像那跑长途的汽车,有了小毛病,就不能带病上岗了,暂时找不到修理厂的话,先停在路边,打电话找修理师傅来,不能继续开,会出人命的。

    3、通过对成功做内在归因维持变化

    还是回到人格结构,性格中最基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态度好了变得比较容易坚持,情绪会更好,在理性分析归因,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社会关系对健康与幸福感的促进

    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大的痛苦,但也给予我们最大的欢乐。

    培育灵性自我。对许多人来说,信念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群体、一个脱离自溺的理由和一种生活希望。许多研究发现,虔诚的宗教信奉者报告自己更加快乐,而且他们能更好的应对危机。

    我现在感觉我是越来越好了,越来越能看见别人,越来越幸福了。

    我从原生家庭得到了痛苦,不被认可和信任;而在写作觉察中发现却在新的小家庭被老婆无微不至的相信,接纳,欣赏,我在新家庭里得到了幸福的滋养,越来越幸福,可以成长之后又回到原生家庭去接纳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dok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