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看到这个故事,感觉跟我们用“情绪”教育孩子的结果一样。针对一件事我们心情好与坏时给孩子的标准不同,孩子很大一部分精力消耗在父母情绪上。
3-8岁立规矩的关键期,过了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停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玖月现在四岁半开始正式抗议:为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我的牙齿坏了我自己负责,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想再玩一会儿、我想再看会电视。。。。。。同时也越来越拖拉了,你喊她做什么,她没兴趣的时候就当着没听见,当你大声喊她时候,她又怪你太凶不温柔,不知不觉变成了拉锯战!
最近几篇文章说现在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最好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容易给人传递焦虑),我在想让孩子觉得规则不可改变的同时,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太凶,有什么事情不再和我说,会不会把孩子变得太死板。。。各种矛盾纠结也就来了!
今天看到书上一段话:所谓规矩,就是给行为设立的界限,它们更多反映的是父母自身见识和克制力的界限,而限制的往往是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这难道就是诸位父母生养孩子的目的吗?
孩子当然要学习社会生活的种种规则,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别忘了,界限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划定出活动范围。为什么不先把这片活动范围指给孩子们看呢?告诉她在这个范围内,她可以自由自在的生长,什么都可以尝试,享受自由,不受拘束。何必总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那一条条冰冷的分界线呢?你越强调那些拦住她的线,她就越想跨过去。
温柔拒绝孩子的同时,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确实有所要求,而他表达出来的这个愿望并不合理,家长就要明确的拒绝。否则,他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同样让他难以建立身份认同感。身份感的确立,需要在与环境的不断碰撞中和对挫折的体验中明确自身的界限。
很多父母不敢拒绝孩子,害怕孩子受伤,害怕让孩子痛苦或引起憎恨。但孩子有权体验内心的愤怒,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感到愤怒再自然不过。他们有权向父母表达这种这种愤怒,因为这愤怒是父母引起的。这时候父母首先变得强大,不会轻易被怒气击垮。就像院长说的,我们要做家里的定海神针!学会跟孩子共情。让孩子从我们这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锻炼与人共情的能力!
给出指令而不是禁令
孩子总是听到什么做什么,我们的话在她脑海中唤起的画面,相当于为她设定的行动目标。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还不容易集中,并且在她成长过程中,大脑会不断经历推翻重组,因而有用的信息还是要多说几次。以肯定句表达的允许,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期待的行为上。而否定句式的禁令,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做出问题行为。比如:泳池边不许乱跑 换成:草坪上可以跑,石板路上要慢点走。不能看那么长电视换成我们可以看20分钟或者2集动画片。
如果规则已经讲明,那么在提醒孩子时,一个词就够了,长篇大论超出小孩子的理解范围,他们无法理解太复杂的句式和用词,试一下“一个词”的魔力:“洗澡”、“灯”、“盖被”。
提问而不是指责
问题提出的那一瞬间,孩子的前额叶皮质也被激活了,他会仔细观察,分析形势,有时候真能找到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例如:孩子坐车上玩窗户升降开关,这时候问她升降开关是谁发明的,利用什么原理呢?当你开开窗户时候什么感觉?为什么头、手不可以伸出窗外?
无论给孩子立什么规矩,亲子关系先行。让她确定你是爱她的,无条件的爱着她。按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引导。温柔而坚定!
每日一省:
玖月最近放假了,非得要跟着我上班。提前约定好中午要睡午觉,办公室还有其他孩子,我说你们谁今天睡午觉,这零食你们起来了就可以吃了,如果不睡的话就没有。外甥女很遵守规则,一会就睡着了。另外一个大孩子老是逗她玩,整个中午我对玖月是疼也疼了,吵也吵了,她也是哭了笑、笑了哭。。。过了一个小时她还躺在那睡不着。我还是很想发火,最后想想我是掉进了“权利之争“”里,非得让她睡觉。我深吸一口气说:玖月,你可以选择睡觉,也可以选择不睡了起来玩。结果就是之前说的,睡觉就有零食,不睡就没有。你选择了就要学会承担结果。玖月说:我睡,我现在就睡。我又给了她十分钟,最后还是没睡。
玖月一起来就想找零食吃,我说今天没有了,你选择了不睡,就选择了这个结果。玖月就开始哼哼唧唧然后又发火,我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零食,你现在很生气,可以过来我抱抱你。抱着她的时候又把之前的话给她说了一遍。最后也没给她吃,借这次机会让她知道,有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提前告诉她规则,尊重她们的选择,也包容她的情绪,坚持最后的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