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关键词:合作、平等、联结
最开始讲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犹豫,这本书的领读人可能需要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来讲,他是如何从极度自卑中解放出来,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这样的话不仅能讲述书本中的内容,自身的经历也是对本书的完美诠释,可是后来,我想了想,难道一定要功成名就么?超越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不可以么。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核心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自卑的问题(为何自卑,如何正确看待自卑);一个是超越自卑的方法,个人不被自卑奴役而是合理利用自卑,成为自己进步的不竭动力。
前者是对自卑的重新认识,后者是超越自卑的方法论。而作者最核心的精髓便是,我们生而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情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需要理性对待。自卑感不可怕,它是人类提升自己要求进步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们无论何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思考个人与社会的连接问题,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就是超越自卑的方法。
定义:自卑情结是个体面临问题时,没能做好恰当的准备或应对,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产生自卑情结。
从自卑的来源探索,自卑很多时候、很大程度是在童年时期产生的。
1.身体的缺陷
比如作者阿德勒就是先天驼背且伴有软骨症,身体不好的他从小自卑。
2.缺乏安全感
有的是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在家也没能获得安全感;有的是孩童时期家里条件极度贫困,产生对金钱的极度渴望。
3.不平等待遇
不平等待遇分两种,一种是父母极度宠爱,让孩子从小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等孩子逐渐长大,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不断被外来事物挑战而产生的精神问题;一种是父母、老师等极度忽视,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不会与其他人合作,始终对外界怀有强烈的戒备心理。
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普通人无法合理的处置自卑情结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措施。
1.逃避世界
通过自闭的形式封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比如社交恐惧症、自闭症等等。
2.报复社会
通过报复社会让更多的普通人害怕获得优越感,最常见的是暴力犯罪。
3.非法获取财富
比如《人民的民义》中的赵德汉,一位农民的儿子,从小穷怕了,当了个小处长却家里藏着“金山”银山“。
解决三个问题
想要完成超越自卑,需要解决3个问题。
1.自然环境
古时候人类需要与大自然斗争,打猎、种田养活自己,而如今自然环境指的是谋生的工作,自己的职业。
2.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性高级动物,无法独自一人存活,需要与他人合作联结,如今指的是社会位置(人缘、群众关系)。
3.夫妻关系
人类天然有着延续自身基因的渴望,这里指的也是男人与女人的合作关系。
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极强,解读能力却很差,家长需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解读。
阿德勒(本书作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家庭。家庭越混乱,家长便是越不爱学习的,越不爱学习就越混乱(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没时间、学历不高没文化、没精力等等借口),似乎混乱使得所有的不幸都纷纷找上了门。
1.家庭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母亲是最开始接触孩子的人,抱着孩子睡觉,给孩子喂食。母亲不能”宠“孩子,否则孩子最终只学会用各种吵闹来引起母亲的关注;同样母亲也不能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絮絮叨叨会使得孩子变得尖酸刻薄或者极强的自我防御。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母亲需要延申孩子的兴趣至父亲。父亲不能想着大男子主义的掌控家庭,以暴君的形象让孩子害怕。
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不能吵架(经常性),否则孩子不仅没有安全感,同时会对婚姻、两性关系失望,从而很难获得爱情。
2.学校
阿德勒认为当时大多数家庭还在为温饱拼命,而学校可以成为家庭的补充。
学校的主要作用是让有心理学基础的老师弥补孩子童年受过的伤害,尝试教会学生联结社会。老师不能严厉和惩罚学生,否则学生会讨厌老师引发他讨厌学习某节课,讨厌学校延申至讨厌学习。老师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心产生连接,树立孩子的信心,提升其自尊水平,尝试联结,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天赋与排名是老师惩罚学生最凶狠的武器。
然而,令作者没想到的是如今的老师可能会更忙,备课、迎接检查、组织各种活动,老师很难有时间去一一了解每个孩子。所以家庭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