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中并沒有提供與人衝突時的練習(我的NVC友小草原句,但我無比認同,狂點頭500次)。
作爲從小的榜樣,我媽媽是出名的“和事佬”,無論和難搞的婆婆,還是妯娌之間,都相處融洽。
我不知道媽媽是避免衝突還是天生有什麽特質,我只確定換做自己是會避免衝突。
但是我又十分不喜歡被管束。
因此,在前三十幾年的人生中,不斷發生的就是自己内心的糾結,或是痛恨自己軟弱,或是感嘆世事不公。
在這種經歷下,得出世界就是如此,所謂雙贏根本是水月鏡花也不足爲奇吧。
直到,直到,
我遇到這本美麗的小書《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我第一次看的中文版,已經感動不已,後來Ella說英文版的靈動遠非中文翻譯所能傳達)
此後,我開始不斷追尋非暴力溝通(NVC)的脚步,生活仿佛向我展開了千萬種新的可能。
好像在一間拉著厚厚窗簾的密室中,開了一道縫,陽光傾瀉而入。
我有更多機會開始照向内心,更加認識自己,從需要的層面。
也有更多機會開始檢視與人的相處。
是否衝突就一定會令關係惡化?
是否要解決衝突就要彼此妥協各讓一步?
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發現玄機無限。
首先,重新審視衝突,我們如何看待衝突?
衝突等於矛盾?衝突等於危機?
衝突等於利益之爭?衝突等於立場之爭?
衝突等於不歡而散?
當我們感覺到一種緊張關係的張力時,直覺告訴我們,他人和我們想法不同。
而不同的想法,代表自己不被他人認同,開始defense模式。
比如,我媽就是不明白爲什麽我不能安於穩定的生活,趕快積極地找對象結婚建立家庭過安穩的生活。
可是我想要過自由自在實現自我的生活,因此覺得找對象的事也不能操之過急要在有共同目標追求的人群中尋找。
可以看到,其實老媽和我都是想要過“好的生活”,只是大家對好的定義不完全一致。
翻譯一下,老媽的“好生活”定義是收入穩定家庭美滿物質有保障,在此基礎上追求人生意義對社會有所貢獻,這兩者也并不矛盾。
而年輕人對“好生活”的定義則是,保證基本的生存之外,可以增廣見聞,參與社會建設貢獻社群。
可以看到其實父母和子女對好生活的定義并不是完全相反天差地別。可是對於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卻是截然相反的。
通常這種不同體現在策略的層面。
如果不進入深層次的溝通,每次的討論都停留在策略的層面。可能無論爭吵多少次,父母和子女都不能相互瞭解。
大家對“好生活”的定義卻決於内心深處對價值的排序,反映出深層的需要。
而在有的家庭或者其他文化背景中,和諧是一個非常被看重的品質。
因此,大家可能把對於策略的差異都收藏在心裏,而維持表面的和諧。
又或者因爲接觸的機會有限,讓很多“衝突”被隱藏。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談戀愛的情侶都可以把最美的一面呈現,一片和諧。
而儅年輕小夫妻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卻發現玫瑰色的面紗褪去,生活一片狼藉。
其實,我想説,恭喜各位。儅發現衝突,且能用NVC的視角去看待衝突的時候,
彼此的溝通才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當我們可以從需要的層面上進行溝通的時候,可能的結果是:
或者我們從深層需要進行連接,發現彼此愛對方的心意是多麽的迫切,愛之切,才反映到對對方的要求要多深。以及大家對價值觀的排序其實並無差異,需要的只是調整自己對於策略的執著,並在此過程中發現對自己生活的限制,從而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獲得解放。
又或者,我們發現,原來真的從價值觀層面,我們珍重的價值確實有所差異,你更看重安全感,可是我更看重自由,如果雙方暫時都還沒有達到可以爲對方進行自我調整的階段或狀態,那麽至少我們節省了很多令人傷心欲絕的爭吵時間。人生短暫,節省下來的時間彼此成長,説不定很快又會迎來彼此的新篇。
由此看來,衝突是無比值得慶祝的契機。
它不再是讓我們遠離的傷心時刻,而是變成了連接彼此的契機。
這就是NVC的角度,去看待衝突。
沒有任何一刻,不是爲了彼此的連接。
沒有任何一刻,不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而最打動我的是,當你帶上長頸鹿的耳朵,在“衝突現場”進行NVC式調節的時候,
你甚至可以用NVC的方式“尖叫呐喊”
NVC不是讓我們假裝自己,假裝和諧,相反是釋放真正的自我,be real
無論如何,最後還能加强彼此的理解和連接
還有比這更酷的嗎?
這個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好期待下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