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95%的概率预测未来,哥特发现:
如果你对某事的观察并不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那么有95%的机会是在被观测对象生命周期的95%看到它,而不是在一前一后的2.5%。
在一个极端,事物的余生只剩下它已过去时间的1/39;在另一个极端却有39倍之多。
无论你观察什么,都有95%的把握,一个事物的未来寿命介于它实际年龄的1/39至39倍之间。
2005年8月8日,我在互联网注册了第一个博客账户开始了我的网络记录生涯,至今已有13个年头。根据哥白尼原则,按照哥特公式,用50%概率推测(有限生命周期个人感觉用50%概率推测更准确),这项记录工作的生命周期将在4.3年到39年之间。
随手记录从05年一直迁延至今,也转战几处博客,从开始的密集到现在的稀疏一直没有中断。联机随意记录没有备份的习惯,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最早在一个小网站的文字因服务器关闭而丢失了,当年的自己还美其名曰:就让那些往事消散在网络的烟云中吧。
不久前有朋友提到网易博客即将关闭,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些散落在各处的文字没有备份,下决心花了几天时间备份了网络上所有自己的文字。从07年到现在零零总总大概有35万字左右,平均到每年也就3万字出头的样子。这个数字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而言可能一年就可以完成,我却花了10余年时间。但,我很庆幸对生活做了记录。
根据哥白尼原则,在浩渺的时空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只是普通人,经典如《论语》也会有其寿终正寝的那一天。我的文字极可能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读者,没有生命周期,但,那又怎样?!我周围也没人知道我坚持记录已经这么久。记录生活纯粹是件自娱自乐的事,就好比有人喜欢品茶,有人喜欢垂钓,有人喜欢运动一样,我恰巧喜欢的是记录。
我的一位同事在普通的技术岗位上工作,安静到旁人几乎觉察不到她的存在,五年前她出了一本将近400页的《不落的晨光》,是她的诗歌、散文、小说的汇编集。多年前,我在另一位同事的桌上见过一本《采珠集》,作者是夏家三父子,同事笑言是其姨夫为庆祝自己八十大寿出的诗集,我随手翻了几页,都是些应景的打油诗。原来,我并不孤单。
如果还能再记录39年,按照一年3万字左右的输出,加上原来的35万字,我可以写到150万字左右。多么巨大的一个数字啊。这样的记录并没有耗费我多少心力,未来的我仍旧可以这样随心随性地记录。等我活到八十岁,倘使我能活到那么久的话,我要出一个我自己的《拾贝集》。这,应该就是那艘我要拖过山的船吧。
网友评论
既然赶上了这个写作的好时代,就不要浪费韶光,写吧,写成什么样不重要,写得慢如浮云也无所谓。至少你可以向在战乱中四处逃难的后代们交代了。
他们一边往西南联大的方向逃窜,一边读着你的文字,感叹说:“看,我们的祖先度过了一个多么难得的黄金时代。然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流水账。”
既然赶上了这个写作的好时代,就不要浪费韶光,写吧,写成什么样不重要,写得慢如浮云也无所谓。至少你可以向在战乱中四处逃难的后代们交代了。
他们一边往西南联大的方向逃窜,一边读着你的文字,感叹说:“看,我们的祖先度过了一个多么难得的黄金时代。然而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