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是《大禹治水》,如今读来,感觉值得商榷。
文章说道:治水是当时最大的正治(谐音)。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而被杀。而大禹采用疏的方法,成功治水,受到万人敬仰。
这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治水失败就会被砍头?关于这点,《史记》中有记载: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音同吉)鲧於羽山以死。
殛字有三层意思:1.杀死。2.流放。3.惩罚。按字面意思此处应该是流放之意。且舜以仁政闻名,怎么会为了治水不利而杀死鲧呢?
鲧虽然没有根治洪水,可修筑堤坝也是费了很大功夫,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鲧所修堤坝达「三仞」的高度,已经倾其所能。可惜指导思想出现根本偏差,终致水无归宿,身败累君伤民而死。
另外,舜之所以要处置鲧,除了治水不力之外,还有平息民愤、维护君主威严之意,总之,鲧其实是个替罪羊。
第二个问题,大禹治水只是用疏的办法吗?我觉得这又是不严谨的说法。
治水应该因地制宜,该修堤坝则修堤坝,该疏通引流则疏浚引导,怎么会只疏不堵呢?这是又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以上所述两点,未必就一定正确,但我自信对的成分大于错的概率。希望有关专家去考证研究,给今后的小学生讲一个客观准确的故事。
鉴于此,我建议教材编制组审慎为文,不然,肯定会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对文化传承事业的不负责,甚至是一种犯罪。
也希望有心之人,把这个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士,予以澄清或给出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