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中学必读名著经典,但我认为这本书不适合中学生读,因为以他们的年龄层次和人生经历,是理解不了待字闺中的女人,恨嫁的迫切心情与现实背离的尴尬境遇的。

起先,第一眼就被开篇第一句话震惊,“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所以,朗伯恩庄园及其附近的父母,女孩便可随意对帅气,有钱的成功男士意淫幻想,用今天的话来说,梦想(嫁入豪门)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秉承着“看了尽量写点”的想法,我也想写一篇读后感,想起之前的情绪,对这本书有些相见很晚的感觉,它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批判现实婚姻的虚假,批判人在金钱照映下的丑恶嘴脸,作为剩女,要像女主一样,理性,独立,多看书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有魅力!这样,才能处变不惊!花儿自开,蜂蝶自来。七拼八凑,终于写了八百字,虽然不够通顺,但至少有几个句子还是可圈可点的。
突然,工作来了,手机还没上锁就揣进口袋里,等事情做完,才发现没保存,只剩一个标题了。心里有些可惜,但也不算心疼,因为自知写得不好,本身就七拼八凑,词不达意,应该是没把握到我自己真实想法。
后来,重新梳理了想法,用以自嘲之前的幼稚观点。
进入正文:我本不想复述男主女主的霸道总裁桥段式爱情历程的,但为了全文通顺还是需要缕一下:在那个现实的社会,决定女人命运好坏的关键在婚姻,所以在一场以勾搭为目的的晚会上,男主与女主第一次见面。男主名叫达西,是本书中最有钱的一位钻石王老五,由于一直养尊处优,所以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是非常傲慢的甚至是歧视 ,他不苟言笑,总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女主名叫伊丽莎白,成长在一个中产家庭,美貌次于姐姐,有双会说话的眼睛,其性格坚韧独立有主见,行为总是与其他上流社会的小姐不同,独树一帜。舞会上,女主听见男主出言不逊,由此对他产生偏见。那时,男主不喜欢女主,女主也不喜欢男主。机缘巧合,女主总是遇到男主的故人,所以对男主的偏见进一步加深,而男主这边却对女主有所改观,好感度日益递增,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主的伶牙俐齿和独特的行为模式非常吸引他。
随着一件件巧合的事件的发生,女主发现自己误会男主,原来男主是一个有钱的大好人。故事最后,男主放下身份和傲慢,变得平易近人,且在女主家里遇到困难时,暗地里帮助解决问题,使女主家颜面得以保存。一系列事件促使女主从偏见——怀疑——感动——崇敬——爱慕转变,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男主女主的爱情历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能像看电视剧似的一口气看到大结局。其实我在想,可能还是现在偶像电视剧的泛滥,毁了这种王子公主的爱情桥段。公主总是要王子配的,想起原来很火的泰国爱情电影《初恋那件小事》,一看开头,我就猜到女主最后一定会变漂亮,而且她扮丑也不丑,五官仍然精致,所以许多人觉得好看我不能理解,电影的价值观仍然是颜值即正义好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承认,看见帅哥美女,真的有种羡慕和赏心悦目感觉。
但书中另有一个情节,却隐藏着真实。女主伊丽莎白拒绝了未来将继承朗伯恩庄园(庄园是伊丽莎白父亲的,但因国家制定的限嗣继承权,不能留给女儿继承)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这个表哥为人庸俗、啰嗦、古板,但又善于阿谀奉承和落井下石,卑躬屈膝又妄自尊大,算是一个小丑角色。被伊丽莎白拒绝后,表哥在几天的时间就与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定下婚约。婚约来得就是快,因为,书中总在表达女人很愁嫁,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男人特别抢手。就算是性格差评,但经济条件尚可的柯林斯也会让人觉得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伊丽莎白之前和夏洛特算是无所不谈的好朋友,但这事一出,伊丽莎白对夏洛特心生芥蒂,并且还有种鄙视和惋惜的味道,但其中也交代了原因,夏洛特年长于伊丽莎白,而且没有伊丽莎白长得漂亮,就是一般姿色,在当时当地,已经算大龄剩女了,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如朗伯恩庄园,如果不是柯林斯的出现,她真的可能嫁不出去。后来,伊丽莎白去探望新婚的夏洛特,她仍然认为夏洛特的选择是错误的,揣测她余生将于柯林斯度过一定是痛苦和隐忍的,因为柯林斯真的让伊丽莎白无法忍受。之后,书中便没有在提及夏洛特的婚姻生活,但可知的是,她把新家安排得仅仅有条,也可能从婚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暂时的安稳。
作为大龄剩女,无疑都是敏感的,不管是否有人议论自己,自己都难逃自己心里这一关,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外形条件不好,并且也没有接受女权主义教育,哪里会像伊丽莎白一样的坦然等待爱情,亦或是毅然选择独身。夏洛特的选择才是大部分女人的选择,放弃憧憬,退而求其次,遇到合适的人,埋藏自己,改头换面,做了柯林斯太太,自身条件不好,油盐菜米才是真实的生活吧。总的来说,这本书能映照如今的现实。
这篇读后感我便顺手多了,虽然还是虎头蛇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