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有四种坏心态,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自我心。
“意”,是臆测,主观臆断。这个我们每天在网上都看见,一件事情发生,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都不需要真相,只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情绪的部分,就完成断定。大家吵来吵去,没什么结果,因为没人真正想把那事情弄清楚,人人都在不断论证自己的解释,而绝不接受无论它多么“明明白白”的,但是不符合自己臆断的事实。
这个臆测心,用在社会事件吐槽上也就罢了。若平时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对一个人还不了解,就臆断认定别人是什么人;或一件事尚未发生,你就臆断它是怎么回事;那就事事人人都跑偏了。
“必”,是期必,期待着,认为事情一定会怎样,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没达到我的预期,就愤懑不平,不接受,要搞出点动静来。
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或者说,是输不起的人。
“固”,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进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我的意愿来办!那地球能不能按我的意愿来转呢?当然不能。所以固执的人,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
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所谓无可无不可,该怎样就怎样,不固执于己见,也不固执于己所欲,能把自己交给别人。
“我”,自我心。老想着自己,只想着自己。比如我们现在人人都追求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儿呢?就在于太想成功了,对“我如何能更成功”想得太多;对“我对社会到底有什么用”想得太少,所以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人人都知道“利他就是利己”,但是只知道个说法,不能体会其本质的天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前面三个,“意”“必”“固”,归根结底都是“我”。杨时注解说:“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