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或陪伴家人或相约朋友外出旅游,去过许多地方。各地不同的人文风光、壮美的自然景色、千姿百态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历史沿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却这些深刻印象带给自己知识常识的积累,再就是从大到都市,小到县城乃至乡村集镇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并引发人的沉思。
这种社会现象就是:药店的数量比一般的商铺多——起码比粮油店多。且药店大都开设在市区、城镇的街面上,普恩堂、济世堂、同济堂寓意悬壶济世的招牌很是抢人眼球。
达尔文进化论里最核心的一句话叫"最适者生存"。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人类所有的言行、思想、文化、历史、社会构态的形成与记载,看似都是人类主观理性选择的结果。事实根本不是。人类言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自然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信息投射在生物个体感观意识中,生物个体因求存的终极需要,而本能产生的一种适应反应。
只是,人这种高智生物,经多少万年进化,因其不间断的智力调动与使用,表面上看人类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承载自己生存的地球表层,进而不断强化的情景思维意识只是让人类错误的觉得,自己所有的言行看上去都是自己主观理性的选择结果。
凡自己到过的不论大的都市、小的城镇,药店比粮油店多的客观事实,就是人这个物种因其求存的终极需求,适立性产生的行为选择,而绝非自己主现理性的选择。
药店多于粮油店,一定不是说人吃药的需求比吃饭菜多,这可是常识。但因为求存,对各类药品的需求绝对量巨大是一定的。
之所以药品需求量大,中国人口基数大是原因之一;人口爆增,而为人类提供食品来源的农业生产,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化工(化学)农业。人类进化适应速度远远赶不上食物基因变化风节律,因食物变化带来身体的不适应表象越来越多,是又一原因。生物个体寿命显著提升,因年迈带来文明病的增加则是另一重要因素。
药品需要量大,是各地方药店多的原因之一,但却是很小众的原因。更多更根本的原因或许与现行的医疗保险社会运行管理机制密切相关。
表面上看,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全民基础医疗免费目标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就算在体制中讨生活的普通人,既使拥有较为齐全的社会医疗保险,能全额报销的药品种类也极其有限。
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医药总目录中,现有登记在册的医药品总数为195130种,而纳入医保范围的只有2675种。其中甲类药1858种、乙类药817种。也就是说,医保可以报销的药品还不到总药品数量的1.4%。
不管电影《我不是药神》讲的故事是不是取材于真实,但其所反映的故事细节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真实可见。生活圈子所及,凡是做药品生意,特别与医院合作紧密的药品生意人,大都成了土豪式的爆富者。一些大医院的医生专家仅是他处方开出的药品提成,就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多少倍……
近些年所到过的地方,只要是成一定规模的医院,其建筑物不论建筑规模还是装修时尚在当地排名都是靠前的,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当地的地标建筑。
以上这些个现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我国月收入才1000元的近六亿人口、或者说月收入才达到2000元的九亿人口,需要到医院就医买药一定面临的是向上高高仰视的超高药价和超高价的医疗服务。在药品医疗需求刚需与成规模医院的高利润之间,低收入人群只好选择药店来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这些实质因素难道不是形成各地方药店比粮油店还多的主要原因?
药店大都开设在城镇的街面上,当然是为了方便赢得更多的人流,以扩大药品销量,但同时,也预示要支付更高的店面租金。从这些药店的店面装修、店内陈设及药店数量看,它们生存得都好,很滋润的样子。这充分说明,经营药品的利润虽赶不上医院高,却一定远超其他行业。
站在月收入不足2000元,人口达九亿的"低端人口"角度来看,街面上数量众多的药店表像上为他们获得药品提供了便利,其实,这种便利实在不能算是一种的幸庆。和医院更昂贵的药价相比,这种便利顶多算是一种两害相衡取其轻的被动选择,更是一种"无法呼吸"的无形挤压……
如果,站在更高的维度——社会治理模式,看各地方药店多于粮油店这一不堪的事实,其实是医疗产业化这一社会环境,和现今的化工农业、文明提升等自然环境"合谋"带来的必然结果。
医疗,作为社会最基础的民生,它与教育、养老一样,是一个正常政府必须优先确保民生福利、是有别于动物社会的人文关怀、是维护社会公平公义最有效途径、更是彰显执政合法性的试金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