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本就纯真书摘

生命本就纯真书摘

作者: eric_5c84 | 来源:发表于2020-04-08 23:33 被阅读0次

    生命本就纯真

    周国平

    90个想法

    01 世上本无奇迹

    >> 内在的孤独无法用任何尘世的快乐消除,这个事实恰恰是富有启示意义的,促使我们走向信仰。

    >> 怎样才是带着爱工作呢?就是把你灵魂的气息贯注于你制造的一切。

    走进一座圣殿

    >> 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

    >> 肉眼只能看见万物,领会意义必须靠心灵。上帝隐身不见,为的是让人睁开心灵的眼睛,睁开心灵眼睛的人会看见他无处不在。母亲哺乳时在婴儿的吮吸中,丈夫归家时在妻子的笑容中,水手航行时在日出的霞光中,看到的都是上帝。

    >> 当你把爱投注到一个对象上面,你就是在创造。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 生命的终结诚然可哀,但最令人绝望的是那本应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竟然也同归于尽。

    >> 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借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说,会分裂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

    >> “创造,也可以指舞蹈中跳错的那一步、石头上凿坏的那一凿子。动作的成功与否不是主要的。这种努力在你看来是徒劳无益,这是因为你的鼻子凑得太近的缘故,你不妨往后退一步。站在远处看这个城区的活动,看到的是意气风发的劳动热忱,你再也不会注意有缺陷的动作。”

    >> 生命的意义在于爱和创造,在于奉献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

    >> 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

    >> 在今日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我们该自问,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例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等。

    世上本无奇迹

    >> 世人的贪婪乃是出于虚荣,而非出于真实的需要

    >> 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

    责任感和正义感!

    >本书主角里厄医生之所以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与任何宗教信念、神圣使命、英雄壮举都无关,而只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容忍疾病和死亡。

    >> 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是比绝望的处境本身更大的不幸

    02 自由的灵魂

    >> 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 美感在本质上的确是一种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感觉,其特点一是纯朴而不雕琢,二是新鲜而不因袭。

    >> 雕琢是感觉的伪造,因袭是感觉的麻痹,所以,美感的丧失就是感觉机能的丧失。

    >> 一个执着于美感的人,必须有超脱之道,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着,就必须愈是超脱。这就是诗与哲学的结合

    >> 苏东坡深知这种执着于个别对象的审美方式的危害。在他看来,美感无往而不可对象化。“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 游于物之外”,就是不要把对象化局限于具体的某物,更不要把对象化的要求变成对某物的占有欲。结果,反而为美感的对象化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 诗人的执着,在于始终保持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诗人的超脱,在于没有狭隘的占有欲望。

    只有在哲学的广阔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智慧和信仰

    >> 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 真正的智慧中必蕴含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 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就是值得怀疑的。

    古驿道上的失散

    >> 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

    >> 《我们仨》结尾的一句话是:“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03 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 在孩子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罩着神奇的色彩。正如作者所说,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要茂盛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周围的人要有趣得多。孩子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无往不美。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诗意的理解生活!

    >一切对世界永葆新鲜美感的人是幸福的

    让我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

    >在常人看来,艺术与爱情有着不解之缘。唯有艺术家自己明白,两者之间还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常常为此面临两难的抉择。

    >> 在常人看来,艺术与爱情有着不解之缘。唯有艺术家自己明白,两者之间还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常常为此面临两难的抉择。

    >> 艺术家的确属于一个颠倒的世界,他把形式当作了内容,而把内容包括生命、爱情等当作了形式。

    精神拾荒三部曲

    >>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部曲。

    平淡的境界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 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

    >> 刻意求独特,其实也是一种文人的做作。

    >> 散文最讲究味

    >> 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

    >> 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

    >> 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

    青春不等于文学

    >> 青春拥有许多权利,文学梦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得不说,青春与文学是两回事。文学对年龄中立,它不问是青春还是金秋,只问是不是文学。在文学的国度里,青春、美女、海归、行走都没有特权,而人们常常在这一点上发生误会。问你会不会拉提琴,如果你回答也许会,但还没有试过,谁都知道你是在开玩笑。然而,问你会不会写作,如果你做同样的回答,你自己和听的人就都会觉得你是严肃的。指出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就此议论道:任何人都能听出一个没有学过提琴的人拉出的音有多难听,但要区分胡写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却须有相当的鉴别力。

    我读过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而雷同。有两类青春模式。一是时尚,背景中少不了咖啡厅、酒吧、摇滚,内容大抵是臆想的爱情,从朦胧恋、闪电恋、单恋、失恋到多角恋、畸恋,由于其描写得苍白和不真实,读者不难发现,这一切恋归根到底只是自恋而已。

    04 私人写作

    >>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内在的精神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肉身自我,写作是那个内在的精神自我的活动。

    >> 外在自我会有种种经历,其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通过写作,可以把外在自我的经历,不论快乐或痛苦,都转化成了内在自我的财富。

    >> 写作能够练就一种内在视觉,使我留心并善于捕捉住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 人生最宝贵的是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它们所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心情和感受,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

    >> 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准确的表达),三要秘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

    >> 一个人有了苦恼,去跟人诉说是一种排解,但始终这样做的人就会变得肤浅。要学会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久而久之,你就渐渐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 真正的友谊使我们在困难时得到帮助,在痛苦时得到慰藉,在一切时候得到温暖和鼓舞

    小说的智慧

    >> 为结果寻找原因,为行为寻找理由,几乎成了我们的本能,以至于对事情演变的真实过程反而视而不见了。

    >> “道路在雾中”——这是昆德拉用来反对审判精神的伟大命题。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自己将走向何方。在后人看来,前人走过的路似乎是清楚的,其实前人当时也是在雾中行走。

    >> 当我们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人、一片熟门熟路的乡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为熟稔的人与事,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的时候,我们便瞥见了存在的令人震惊的本质了。此时此刻,我们一向借之生存的根据突然瓦解了,存在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可怕的虚无本相。

    05 艺术家的看及其他

    >> 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会看见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东西,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 看的本领就是发现细节的本领。一个看不见细节的人,事实上什么也没有看见。把细节都抹去了,世界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每一个细节都是独特的,必包含概念所不能概括的内容,否则就不是细节,而只是概念的一个物证。

    零度以下的辉煌

    >> 看并且惊喜,这就是艺术,一切艺术都存在于感觉和心情的这种直接性之中。

    读书的癖好

    >> 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

    >> 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阅读的快乐

    >> 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会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

    >> 唯有真正品尝到了智力生活的快乐,从此热爱智力生活,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掉了,让他不学习不思考他就难受,这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

    >> 喜欢学习,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就是好的智力素质。

    >>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 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

    愉快是基本标准

    >> 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

    >> 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 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永不枯竭的求知欲

    08 读永恒的书

    >> 非最好的书不读。

    >> 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过眼烟云的事罢了

    与大师为友

    >> 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

    >>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的原意,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

    经典和我们

    >>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好读书

    >> 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怎么读

    >>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两种人:一是有非凡记忆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许这两种才能原是一种,能言善辩是以博闻强记为前提的

    >> 对心灵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绝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 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 只爱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敌也是容易的,因为这都是出于一个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

    行淫的女人

    >> 凡道德法庭盛行之处,人与人之间必定充满残酷的斗争,人性必定扭曲,爱必定遭到扼杀。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 在本乡人、本单位人以及一切因为外在原因而有了日常接触的人眼中,不存在先知、天才和伟人。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于一个精神上的非凡之人会产生两种感想。第一,他们经常看见这个人,熟悉他的模样、举止、脾气、出身、家庭状况等等,就自以为已经了解他了。在他们看来,这个人无非就是他们所熟悉的这些外部特征的总和。在拿撒勒人眼里,耶稣只是那个木匠的儿子、雅各等人的哥哥,仅此而已。第二,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他们便以己度人,认为这个人既然也是这个环境的产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超常之处。即使这个人的成就在本乡以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也仍然不肯承认,而要发出拿撒勒人针对耶稣发出的疑问:“他这一切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奥秘和比喻

    >> 因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足有余;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 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是精神王国里的必然法则。

    小孩、富人和天国

    >> 变成和小孩一样谦卑,就是要觉悟到一切身外之物皆属虚幻,自己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小孩。

    狂妄者最无信仰

    >> 如果说认识到人的无知是智慧的起点,那么,觉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点。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 真理有两类。一类关乎事实,属于科学领域,对它们是要试探的,看是否合乎事实。另一类关乎价值,归根到底属于宗教和道德领域,不可试探的是这个领域里的真理。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价值,例如正义、自由、和平、爱、诚信,是不能用经验来证明和证伪的。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就像高尚和谐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人类追求一样

    不仅是靠食物

    >> 信仰的实质在于对精神价值本身的尊重。精神价值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无须为它找出别的理由来,这个道理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这甚至不是一个道理,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情,他真正感觉到的人之为人的尊严之所在,人类生存的崇高性质之所在。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 规则是为人而设的,人不是为规则而生的。人世间的一切规则,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都可以依据人的合理需要加以变通

    虔诚不是目的

    >> 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最高精神价值的追寻和领悟。

    >>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伟大的信仰者,不论宗教上的归属如何,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往往具有某些最基本的共同信念,因此而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导师。

    >> 歌德说得好:“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

    点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本就纯真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pf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