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字,很多人都头痛。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没写到人家心里去。假如,你是写给情人的文字,我想你会竭尽全力打动她,并努力写到她的心去。因为你知道她想要什么,你更怕失去她,如果你失败了,恐怕你会遗憾终生。
那么眼下,你对文字的态度是怎样的哪?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只是想解解闷?只是想发泄一下?胡乱写写,玩玩而已?我想原因各自不同,答案也不一而终。可是,如果你还想玩好文字,那么你就得先认清一下自己的态度了。否则,你会越来越无趣,玩死文字,也玩死自己。
诗,最为文学艺术的一支奇葩,一直被人们追捧,也一直被人们质疑。尤其是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再欣赏诗歌。因为这是个快消费时代,什么都讲效率。你那些长短句,搞的人家云里雾里的,摸不到头脑。有话直说嘛,何必绕,何必映射,何必借喻。有一次,我曾对一首诗歌《地铁读报的少年》提出质疑,说它太直白了,简直就是大白话码成了阶梯。可编审回复我说,那是“口语诗”,白话+深刻。啊?我就这个表情,原来这样也行。
萦绕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一直无解,那就是诗,是不是应该被快速消费,那样受众会更广些。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诗变成快速“消费品”,如何创作这样的“消费品”。我的本意不是让诗歌商业化,而是指受众和互动性。口语诗,给我的感觉就像喝一口白水,再喝一口酒,实难品鉴。
如果说诗是艺术之林的一道风景,那么诗是几A级风景区哪?又如何欣赏这个景区哪?
诗,以其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思想和感情,没有一定的诗歌欣赏水平是看不懂的。若论景区级别,我看四A不止吧。可我们进了一个景区,往往会有导游给我们介绍每一处风景,如何欣赏,如何品味。那么诗歌哪,我想更应该有一个“导游”。现在这样的平台越来越少了,只凭读者自己去看,看不懂走人。慢慢的,在诗的景区内,只有那些能看懂的人在欣赏。看不懂的人,又不知道该问谁,只好望而却步,不再介入。如此,受众会越来越少。诗,也最终会走向衰落。其实诗歌的发展和繁荣,是离不开受众和互动的。它会促进诗歌的新城代谢,不断产生优质的“景区”,让读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反之,只是圈子里的那些小众欣赏,会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最终枯萎而死。
最后,为了诗歌这朵千年的奇葩,能够继续开放在艺术之林存活。让更多的人们看得见、看得懂这片艺术景区。我真心希望,相关媒体平台多设置些“导游”。把那些想进来又不敢进来的“游客”引进来,把诗歌的美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走进诗的世界。诗,也就有了更富饶的土壤,定会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