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尊重,从不随意评判对方开始

尊重,从不随意评判对方开始

作者: 弥小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07:18 被阅读0次

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生活要靠家人帮助,才能好好活着,一直想要安乐死,想要尊严地离开,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甚至被人误解。这是2004年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的故事情节。

《深海长眠》除了看到主角雷蒙追求安乐死以外,也传递出了一种理念:尊重别人,从不随意评判别人开始。

评判

《深海长眠》中,女律师问主角雷蒙,为什么想要安乐死,而不是选择用轮椅代替,因为很多和他一样瘫痪的人,用轮椅也生活得很好,比如《深海长眠》中和雷蒙一样瘫痪的神父。

雷蒙回答说,我不是在评判谁,请求你也别评判我。

《深海长眠》中,只要有评判别人的对话,两人的关系都会变得很紧张,即使亲密如兄弟。雷蒙的哥哥,一直都不同意雷蒙选择安乐死。因为对于他来说,弟弟好好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雷蒙大哥说思想是自由的,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雷蒙会这样想,雷蒙的想法很糟糕,令全家人丢脸。直到雷蒙离开,两人都没有好好告别。

另一处,《深海长眠》中,生活不如意的女人,过来拜访雷蒙,劝说雷蒙要活下去,让雷蒙不要自闭。这让一开始谈笑风生的雷蒙,立马变得攻击性十足,明确告诉她,对他都不了解:别在他的家里,对他评头论足。原本轻松聊天的两个人,在女人评判雷蒙不要自闭后,雷蒙毫不客气地反击对方,只是个失意的女人,女人气得跑走了。

冲突性最强的是,雷蒙与神父的对话。雷蒙向法院申请安乐死的视频,在电视上公开后,和他一样瘫痪的神父,坐在轮椅上,说雷蒙这样做,是因为家人给的爱不够,雷蒙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已。神父甚至到雷蒙的家里,企图对雷蒙进行思想改造,劝说雷蒙放弃对安乐死的追求。

因为神父坐的轮椅,搬不到楼上去,只能靠其他人跑上跑下来传达,雷蒙受不了神父的言论,两人直接大声辩论起来。

神父说:没有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

雷蒙说: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

不仅神父与雷蒙的谈话不欢而散,平时很温和的雷蒙嫂子,因为神父之前在电视上说家人不爱雷蒙,才导致雷蒙想要安乐死的言论,让雷蒙的嫂子,勇敢地站在神父面前,告诉神父,神父错了,他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很爱雷蒙,神父说的话,都是空话。

只要人们一旦开始带有情绪色彩的聊天,一定会激起对方的反抗。《深海长眠》中,女律师和雷蒙,讨论爱情时,雷蒙说自己现在不能爱了。女律师本身残疾,未来很有可能,也会变成瘫痪,所以对雷蒙的话,显得敏感,觉得雷蒙是在评判自己。气氛一下变得紧张。争吵的味道,在雷蒙说“我说的是我”中结束。

评判是争吵的开始,雷蒙的哥哥、女人、神父,甚至一直支持雷蒙的女律师,只要有评判对方的味道出现,不管之前谈话有多愉悦,两人之间的关系,都会变得紧张起来。

不评判

只有不随意评判别人的人,才有可能将两人的关系,维系得好。《深海长眠》中,当女律师问到雷蒙的嫂子,对小叔子想要安乐死,有什么想法时,嫂子回答说:那是他想要的,她怎么想都无关紧要。

女律师能走进雷蒙的内心,是因为她理解雷蒙,从来没有对他评判过,女律师只是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真正的雷蒙,是怎样的一个人。

嫂子和雷蒙之间的对话,一直很温和,女律师能走进雷蒙的内心,都是因为她们不评判雷蒙。包括后来帮助雷蒙实现安乐死的女人,当她终于不再评判雷蒙,才会决定帮助他。

同样的,《小欢喜》中刘静阿姨与高中生英子,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刘静,从不评判英子,更能多的是一种理解。英子背着妈妈,求爸爸签了她想要上南京大学夏令营的申请表,刘静细细分析给英子听,英子听完后,觉得自己做错了,问刘静是要拿回报名表吗?刘静说,作为朋友,她是站在英子的角度去分析,选择没有对错。如果刘静开口就是一副“你这样做错了”的言论,怕英子是不会再拿刘静当朋友了。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之间,人们太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评判对方,生活处处有评判。

告别评判

克里希那穆提说:当一个人的心灵去做比较、评判、谴责或接受,我们就给了这些反应扎根的机会。

也许从早晨起床开始,因为孩子不起床,你失去了耐心,对着孩子说:“你真是个大懒虫,天天赖床。”。从此,孩子真的成了一个起床困难户。

孩子不喜欢和生人打招呼,你对着别人说:“我家孩子就是内向,从不主动跟人打招呼。”事实上呢,孩子会跟自己熟悉的人打招呼,但是听到家长这样说,也就慢慢变成不和人打招呼了。

人际关系中,很多的冲突,开始于评判对方。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中指出,非暴力沟通 第一步是观察,而不是评判。观察就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而不带任何个人的情绪色彩。正如科里·帕特森在《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中,提到的:

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

比如,“他在和我说话的时候,真会抱怨。”这是一句评判。而陈述事实,可以这样描述:“他昨天和我聊天的时候,说了三次他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生活中,如何做到,只是陈述事实,而不评判?

一、用SCOUT检查表描述事实

这是来自马克·墨菲的《用事实说话:透明化沟通的8项原则》中提到聚焦事实的方法。SCOUT具体来说,就是:

Specific-具体

Candid-公正

Objective-客观

Unemotional-不带感情色彩

Timely-及时

生活中,最容易有评判意味的词语有:

每次/总是/一直/经常

从不/很少/没有人

永远/不可能

这些词语,通常是主观上的评价,如果加上具体的时间、次数等等,就能将内容具体化,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比如“总是赖床”,改成“这一周,晚起了三次。”

公正,用正确的语言去解释,而不是为了情面,闪烁其词,让人曲解了意思。马克·墨菲在《用事实说话》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员工迟到几次,作为主管,你要去告知对方,如果再迟到一次,就会失去工作。真正公正的说法,是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这个信息,而不是说“不用太担心,情况还没那么糟糕”。

客观,只是去看事实。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具体化。评价别人,最容易说的就是:这是你的错。而反对的声音,也有相应地常用句型“这不是我的错,因为这是谁导致的。”这会让谈话偏离了方向,变成论证谁对谁错,很多事情,不是错与对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跳出这个争论,就要做到客观,先把谁导致的错,放到一边。

不带感情色彩,是最难做到的。容易脱口而出的是:你这个笨蛋。他真自私。他做的事情真是傻……这所有的话语,都是评判。换句话说,就是给别人贴标签。马克·墨菲说:

一旦我们给某人贴上了上述标签,我们会停止对某个特定背景和行为的思考。

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在《沟通的艺术》中指出,情绪性语言,其实表明了说话者对某事的态度。下次在开口之前,先想一下,自己说出来的话,给别人贴标签、戴帽子了吗?如果是,那就闭上嘴巴,想想怎样用词,才是客观地描述事实。

及时,指的是聚焦在当下的事情。如果和某一个人有过节,一讨论事情,就开始翻旧账,那么,这一场谈话,注定是不愉快的,会演变成一场争吵。而及时,关注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就能让谈话,变得更理性。

用SCOUT检查表,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及时地描述事实,是聚焦事实,不随意评判别人的第一步。

二、对峙时,用“我”的语言

生活中常见的谈话有:

“你错了”

“你这个笨蛋”

“你总是这么粗心”

“你的笑话,真令人恶心”

毫无意外,两个人的争吵、对抗马上就会接着上演。如果换成:

“这件事,我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一点?”

“这一张卷子上,你有两次忘了写小数点,我有点生气。”

“当你讲这些笑话的时候,让我很尴尬。”

把“你”的语言,换成“我”的语言,感觉上,令对方会更容易接受。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在《沟通的艺术》中指出

“你”的语言,表达说话者对对方所下的论断。

“我”的语言,是说话者接受对信息负责的一种方式。

“你”的语言,会激起对方的防卫,即使说的内容是对的,也很难听进去。

在对峙时,使用“我”的语言,在赞美时,用“你”的语言,能让沟通,变得更顺畅

三、自我抽离

马克·墨菲在《用事实说话》中对自我抽离的定义:

当我们在大脑中重新回放冲突,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只强调事实时,这会对我们心理状态造成重大影响。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让两组人员,分别从不第一视角和自我抽离的角度回忆,与恋人或朋友,曾经发生过,结果显示,运用第一视角的人员,回忆时情绪还是很强烈,而运用自我抽离的人员,则波动并不大。

研究中,实验人员运用自我抽离时,把自己当成趴在墙角的苍蝇,抽离自己的身体,去观察自己和其他人是怎么互动的。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苍蝇,你也可以想象成墙角的蜘蛛,当然,不喜欢小动物的话,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摄像机,只是记录。就像苏拉·哈特和维多利亚·霍德森在《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提的建议一样:

为了培养没有评判的观察能力,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看东西。准确地说,你都在那里看到(或者听见、记得)了什么呢?

自我抽离,只是去看、去听,了解到的事实真相是怎样的,这样可以更理性地去沟通。

生活中,当想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多用“我”的语言,用SCOUT检查表聚焦事实,运用自我抽离的方法,三步养成看事实的习惯,尽量不随意评判别人,这样也能避免很多情绪性的冲突。

我们不喜欢被人评判,却喜欢评判别人。改变一个习惯,很难,需要不断地去反思与练习。正如《高难度沟通》中所说:

你拥有反思自己谈话并且勇敢地重启谈话的力量。

当我们聚焦了事实,也就重启了谈话,也许会少很多困惑,就像鲁思·贝本梅尔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

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相关文章

  • 尊重,从不随意评判对方开始

    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生活要靠家人帮助,才能好好活着,一直想要安乐死,想要尊严地离开,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甚至被人误...

  • 独立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既要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也要尊重对方存在的方式。 你若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评判我,那很可能不...

  • 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二刷安心老师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跟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有些不一样,很多的体会和领悟好像是自己涌到了面前,同时阅读...

  • 11.12高质量对他

    叙述事实,不太评判。表达感受,不做评论。这样自己,还是对方都有被最尊重的感觉。

  • 不带评判的观察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不带评判的观察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什么是暴力?通常人们认为肢体冲突,或者言辞激烈争吵是暴力,其实评判、指责、演绎也...

  • 自律篇(21)好的心态是成功进步路上最重要的习惯

    养成聆听的好习惯。倾听他人之时,也是在给予对方尊重,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便也对你产生尊重。 不随意抱怨。指责事情的...

  •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14 坚持分享第941天

    第579、580场咨询: 接纳 尊重 不评判 这两场咨询有些类似,虽然不容易,但还是能接纳当事人的言行,尊重对方的...

  • 不随意评判是对他人的尊重

    不随意评判是对他人的尊重 昨天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彻底伤了你的心,因为一件小事,你的孩子哭,事实来说你的孩子昨天表现...

  • 不随意评判他人是基本的尊重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个情况就是看见某人随意的评价他人,特别是一些内心极为自负或是骄傲的朋友。比如当颜值偏高的...

  • 不随意评判亦是一种尊重

    你不懂我的生活,不明白我的处境,更不理解我内心的想法,那么就不应该随意指责,更不该随意批判,那是对人的一种基本的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尊重,从不随意评判对方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qs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