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逍遥游》: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5.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6.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二、《齐物论》:
7.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8.与接为搆,日以心斗。……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9.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以无有为有。
10.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莫若以明。
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12.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13.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14.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15.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16.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
17.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此之谓葆光。
18.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19.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三、《养生主》: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四、《人间世》:
25.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26.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27.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28.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29.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30.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31.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3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33.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34.无迁令,无劝成。
35.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36.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37.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五、《德充符》:
38.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39.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40.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41.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
42.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43.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44.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45.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46.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六、《大宗师》:
47.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48.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49.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50.天与人不相胜也。
5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2.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53.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54.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
55.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56.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57.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七、《应帝王》:
58.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59.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60.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61.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62.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八、《山木》:
63.一龙一蛇,……物物而不物于物。
64.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舩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65.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66.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67.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9.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70.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71.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九、《马蹄》:
72.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73.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十、《秋水》:
7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75.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76.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77.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
78.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79.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80.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81.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82.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83.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84.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8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十一、《达生》:
86.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87.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
88.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89.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90.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91.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92.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93.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94.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95.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96.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97.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十二、《至乐》:
98.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99.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100.死生为昼夜。
101.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102.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
103.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十三、《说剑》:
104.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105.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十四、《列御寇》:
106.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
107.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108.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109.九征:远使观忠、近使观敬、烦使观能、卒问观知、急期观信、委财观仁、告危观节、醉酒观则、杂处观色。
110.缘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
111.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112.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十五、《渔父》:
113.摠、佞、谄、谀、谗、贼、慝、险。
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114.叨、贪、很、矜。此四患也。
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115.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
116.真者,精诚之至也。
117.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
118.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