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愀(qiǎo)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
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dān)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suí),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挐(ráo)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bànɡ)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今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要磬(qìnɡ)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
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十行采集:
1.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与之交往,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否则,谨慎小心地不要与他们结交,自身也就不会招来祸殃。
2.“渔父”,这不仅代表着年纪大,更代表着一种蛮高的智慧与境界。
3.《诗经》有垂钓之风,《诗经·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这似乎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
4.道家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我们文化中,水有多种多样的情趣和意韵。把一个高人置于水边,水和他就成了一种相互的映衬,可谓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5.中国文化强调儒道互补,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的意象恰是最经常触发其情思的文学艺术原型之一。
6.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张志和《渔父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8.苏轼《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9.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庄子其人其书,就像大鹏、泽雉、椿、蝴蝶……,还有庖丁、梓庆、匠石,特别是渔父,都鲜活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永远醇香。
一行精华: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
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触动,反思,改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庄文的匆匆一瞥,难说有多少收获。只需牢记,正心诚意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必不会浪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