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黄经0º,国际天文学上将这一天规定为一个太阳年的起始日。
而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它不是时点量,而是时期量,三侯十五日,春分点也不是一个太阳年的开始,而是太阳年的第四十五日,立春为始。
这是历法与天文现象的区别。
历法有多种,物候历、阳历、阴历、行政历、阴阳历、阴阳合历等等。
年,太阳年,太阳每日最高点的上下运行周期,古称为岁,农作物收获周期;
月,太阴月,月象阴晴圆缺的变化周期,或人为规定的行政月;
日,太阳日,太阳的环形运行周期。
阳历,以太阳运行周期作为标的的历法,比如公历年、日。
阴历,以月相变化的朔望周期为标的的历法,一个完整的朔望周期为一月。
物候历,以自然现象的再次出现为一个周期。
干支历,一种纪日法,原本是一种日历,以植物生长周期的抽象化作为纪日象形,后来发展为以干支为名纪月纪年,只是名的沿用,而无象形的本质。
阴阳历,古代律吕学产物,它以阴气阳气的升降为计算依据,以风向气象为参照,以证物候,属于筹算历法,比如八卦历、道历等,严格来讲它是历法的一种计算方法,而非历法本身。
行政历,固定将一岁的天数等分为十、十二、十八、二十等,或规定多少日为一月,再将一岁的天数整除,人为规定,不以外物为参照。
阳历阴历本身都是物候历的一种,是否定性为物候历,区别在于其中的物候除了太阳太阴,是否存在其它自然物候,如果有多种物候,则是物候历;如果只有太阳运动的相变为物候,则为阳历;只有月相变化为物候,则为阴历。
二十四节气,是物候历的一种,它的物候有以太阳为相,有以其它自然现象为相;依托阴气阳气数据量化计算,但是它的整体结构是太阳的一个完整运行周期,所以它既是太阳历,也是物候历,也是阴阳历。
中国农历,年是阳历,月是阴历、日为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为阴阳历物候历,所以,它是一种阳历、阴历、阴阳历、物候历互为参照的合历,只是这其中有主次、支干的区别,阳历为主干,月历阴历为支属,干支历为辅助,阴阳物候为修正。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二十四节气与年、月、日历法的各自独立又互有交接。
但它是何时出现的,怎么演化成现在这样的,一直争议不断始终没有定论。
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出现在汉代。
在此之前的《吕氏春秋》有提到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月中出现的一些物候现象与二十四节气基本一致,但并未编入官方历法。
汉承秦制,使用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建亥,十月为岁首。
汉武帝元封年间,封禅之后,陈平、唐都、司马迁、壶遂、落下闳等奉旨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初历》颁布,以正月为岁首,建寅,立春为始,二十四节气首次正式被列入历法。
但是,早在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时代,二十四节气明显已经存在。
《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这里很明确,二十四节气属于战国阴阳家流的学术内容。
那个年代易学被归入儒家典籍,另谋出路,与历法有关的涉及术数筹算的星象、堪舆等,便被列入阴阳家流,无论它与阴阳理论有无直接联系,都在使用阴阳量化模型进行筹算,这是否算是一种进步,难以论断。
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易学、阴阳学、儒学,源自上古道学:以天象为标的,象形或量化筹算的知识累积。诸子百家,是道学不同发展流派和不同时代先后相继的产物,同根同源,互为补充。
《太初历》同时还规定了置闰方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比《颛顼历》岁末置闰更为精准。
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相对于《太初历》,其功能侧重于置闰,这是汉历对节气的理解使用。
这种理解是否符合节气本身的定义和概念?可以尝试梳理一下。
与二十四节气类似的有《礼记·夏小正》和《管子·幼官》。
夏小正原始的物候特征可以看作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而幼官的三十节气,可以看作是节气的标准定义和规范,是节气概念的阶段性成果和过度。
但是这里面对节气的定义和理解显然差别很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幼官的三十节气,秉承五方五气的帝道思想,认为大地上腾的地气与天道下降的天气共同决定地面的气象因素,从而决定了人和人类社会的活动,义气、绝气的引入又将上下二维结构拉升为三维立体结构,标的出相互影响的多样性,不同方位的天气地气不等量,这和纬度的差异化完美贴合;
而二十四节气默认阴阳无差,天地等量,四季同长,节气类似于行政历中的人为设定,更像是一种人为选取的时点,它所体现的仅仅是上下垂直线性结构转换为环形结构的象变,是一种简化之后的线性结构,并且无法体现纬度的差别;
就这点而言,我们看到了历法变迁中功能由粗到细的变化,或者说简化。
什么是节气?节是节,气是气,事物特征中比较明显和关键的枢纽我们称之为名词的节,将其定义为端点引申为动词节制的节。
在现代天文学中,两分两至的定义和使用遵循这种选取命名法,分点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是自转平面与公转平面的两个交点,在这两个点上,地球所承受的宇宙作用力相等,而时空不同;冬至点是地球近日点,夏至是远日点;它们是地日系统中特征最为明显的四个点。与此同理,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360º黄经中选取的二十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而已,这与原始五方五气的理念背道而驰。
气,星体相互作用,它无非是现代天文学中星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原始命名,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有切合点,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去认识它,理解它。
最起码它作为一种量化工具和规范工具,在原始哲学中广泛应用,是我们理解古代知识无法绕开的一个定义,既然无法绕开,何不坦然接受,与现代语言中的某些概念尝试同类转换,就像将一种编码和文字转译为另一种我们熟知编码和文字,对于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没有转译学习之前不足以判定其是否荒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