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914天 2023-10-16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及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心理学家郭念峰提出了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立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喜悦,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诉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会认为,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就称为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例如,一个用钱很扣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