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篇故事之前,我不知道革命年代关于头发还有这么多故事。
革命者的革命,是拯救万民于黑暗社会的革命;民众的革命,却只是留不留头发的革命。
早在清军入关时,就有“剃发令”,强迫汉族军民留辫子,激起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但是这反抗真是因为要亡国了吗?像文中说的“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等到清末,太平天国闹起来的时候,百姓们更加苦于头发了。从前反对留辫子是不肯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现在可倒好,“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进退维谷,不知道怎么样才好,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的另一篇文章《风波》,里面的主人公七斤在城里被长毛剪了头发,等到“皇帝坐了龙庭”,赵七爷来造访说没有辫子会丢了性命,一家上下便开始了恐慌,等到听说皇帝又不坐龙庭了,心里又是开心至极。这两个头发的故事揭露了下层民众对于革命的理解十分有限,头发对于他们的关系还更大。
文中的“我”,出国留学剪去了辫子,立刻就受到了留学同学和监督的厌恶,回到国内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防之惟恐不严”,令我每日像坐在冰窖子,站在刑场旁边一般。“我”穿着西服上街的时候别人咒骂“假洋鬼子”,等我改穿大衫,却被骂的更凶,全是因为头顶上没有辫子。那些封建社会的遗老们,认为剪辫子就是闹革命,就是要和自己过不去。而普通的民众,在皇权至上的社会已经麻木不仁了,他们不懂革命,他们只害怕忤逆皇帝会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
革命者和民众的隔阂,是一直存在的。在鲁迅的《药》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拯救民众牺牲,可是他的行为却不被他拯救的民众所理解,甚至被他们嘲笑,连自己母亲都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为了什么。革命者有自己的信念,但是没有向深陷黑暗社会已经麻木不仁的民众传达,所以他们的革命活动难以得到成功。如果只是剪辫子的革命,那革命的意义就是只能局限于发饰的改变,而民众的思想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民众的行为和从前不会有任何变化,是民国还是清国都只是一个封建朝廷。
革命者的革命不能只是革掉一根辫子,还需要在民众思想的辫子上剪一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