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人世间最美的情感不过爱情。最纯真的不过青春年少的无声无息的爱情。
《边城》以上个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而叙写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温和、宁静的小镇,全然独立于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沈从文作为当时京派文人的代表,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篇故事试图传达沈从文什么样的观点。
在国家危难之际左翼文学抬头,但当时的作品更加注重的是文学的煽动性,希望以此来构建全民族统一战线。无数的文人投入到这样的运动之中。沈从文自然也有此意。但是他更愿意去发掘人性,尤其是把目光回归到自然人性。
翠翠就是一个拥有这样自然人性的女性形象。她父母早亡,由爷爷靠着撑渡船买烟草的工作抚养长大。翠翠身边只有爷爷和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的是来往的过路人和茶峒的自然风光。再这样的生活里,翠翠的人性得到了自然的发展。而使她形成了纯真、善良柔情似水又柔中带刚的“小兽物”形象。
这样美好的形象,不仅吸引着我们,更加吸引着茶峒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
两人均爱上了翠翠,却并没有落入兄弟阋墙而勾心斗角的俗套。而是选择用歌声来打动这个美好的姑娘,翠翠爱上了傩送的歌声。天保自愿退出,选择外出经商,不料却丢了性命。此后翠翠经历了一系列打击。
先是顺顺不再同意傩送与翠翠的婚事,冷淡了爷爷。再是爷爷一夜之间魂归西天。后是傩送也选择离开这里。
原本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意外抖生。这一切却只能埋怨一个虚无的只有影子似的“人生”。
翠翠是沈从文理想的女性形象,她身上几乎包含了所有女性的美好品质。我甚至觉得把任何一个形容女子美好的词放在她身上都是恰当的。
这样美好女性形象是由何而来呢?除了独特的生活经历之外,更重要的是沈从文构建的绝美湘西世界,给她以熏陶。就正如:“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湘西的自然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除了绝美的自然环境之外,人文环境更是造就翠翠形象的重要因素。从沈从文笔下可瞧见一丝端倪,那是一个没有功利,人人平等,没有心机,民风淳朴的绝美世界。如何体现?翠翠和爷爷免费渡人;傩送宁愿选择一条渡船也不愿要新磨坊;爷爷和船总顺顺也可以平等对话;天保傩送的公平竞争等均可体现这良好的“环境”。
这样的美好世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精神的港湾,这也是他活在现实世界上最大的灵魂上的支撑。就正如韩寒笔下的亭林镇,莫言笔下的高密乡村,汪曾祺在云南看云卷云舒,老舍在茶馆品味百味人生…(总感觉韩寒有些突兀,但是我是真的喜欢韩寒~)现实世界里,人变得不再是这样单纯的了。我们崇尚声名,追求利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人也越来越活的不像“人”。当这样的现实给人以压抑时,人们总是会陷入遐想之中。
我的心里也有一个理想的世界,那个世界:四季分明,有人迹罕至的松树林,清澈见底的溪流,五彩的稻田,天是蓝色,云是白的,夜晚能看到无数的星星。星空下的人们在睡梦时也不会忘了微笑。人们相亲相爱,村头的那家梨熟了,村尾的那家也能尝到。我理解《边城》就是把自己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与沈从文的湘西进行对比和重合。在他的故事里,轻飘飘的进入自己的梦中。在朦胧的看到翠翠的形象,然后在叹息中醒来。
翠翠的前半生像无拘无束的小兽物一样快乐的活着,然而无常的生命却催她一夜之间长大,一夜的暴雨狂风,让白塔倒了,渡船没了,爷爷走了,爱情消失了。从此翠翠成了一个大人,守着新的渡船,等待着“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的爱情。人生总像是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它擅长摆弄无法反抗的我们。它不断的欺骗我们,先是让我们相信,却又将其粉碎。尤其是爱情。
爱情多么让人迷醉且痛苦啊,从端午初识,到伴歌声入梦,再到孤苦无依。如果这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成长阶段,那这也太令人痛苦了。所谓成长除了增添几丝愁绪之外,还捎带走了少年所有的快乐。如果我能预见未来的话,我可能会在爱情还未鲜嫩的时候,轻轻的挥挥手与她说再见。然而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只能痴妄盼着上天能给我们以眷顾,赐我们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自以为每一段降临自己身上的爱情故事,都将是美好的结局,然则又总是嗟叹人生无常。
自己安慰自己:“我愿穷尽一生去寻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罢了罢了”……
她多久会出现呢?也许明天就出现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