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元旦回老家,和父亲聊天。说到现在的就业形势,他老人家颇为担忧,提到某某同事家的一个亲戚,985大学硕士哲学专业毕业,目前还在家蹲了大半年,高不成低不就。某某同事家的亲戚的孩子哈佛大学毕业,学的专业冷门,回国后也没有好的去处。
我说:就业形势严峻是真事,但倒不至于找不到工作,无非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岗位少了。
父亲点头说道:也对。
读书时,我们PK的是成绩;工作时,我们比拼的就是综合素质了。
什么是综合素质?你的人情练达,你的各种技能,你的表达,你的形象,你的速度,甚至你的酒量……
如果还沉浸在所谓学霸的光环中自我陶醉,不肯放下身段接地气,待到工作时,难免就会吃亏。有的人能吃一堑长一智,迅速调整,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拖着拖着,就剩了,只余下众人的一片可惜。
02、
做了那么多年学生,在大学以前,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个好成绩,既为了长辈们口中的“前途”,也为了父母们的“门面”。
上大学以后,突然没了目标感。因为父母对你的要求已经完成,不再加诸任务,任由你自己发展。反正他们已经攒足了吹牛的资本,亦或是认为完成了为人父母的教育使命。如果不是每个月你定期打电话催要生活费,他们估计都快要忘记你了。老两口的生活,独立而逍遥。
已然成为“天之骄子”的我们,却更容易慌张,充满焦虑。
以前过年的时候,如果拿不到一张奖状,总是无法交代。父母们的压岁钱,都好像给得不情愿。那时候,几毛钱一张的奖状,决定了我们过年的心情。而现在,再无成绩单这座大山,反而心中空落落的,缺了点过年的仪式感。
拜年走亲戚时,长辈们的问题也从“考了多少分”变成了更可恶的“找女朋友了没”。
03、
和某所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聊天,大家都有个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参加一些活动和比赛,资源和荣誉集中在一小部分积极认真、勤学苦练的学生手里。
有时候,为了给学生就业送上更多“助攻”,甚至巧立名目,举办一些比赛,扩大一些获奖面,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时,简历上的“获奖经历”一栏不至于太难看。
然而,换来的还是更多学生的无动于衷。
很多学生总认为,参加活动费体力,参加比赛费脑力,宁愿在宿舍将养着越来越慵懒的身子,也不愿意动一动手指,跑一跑脚步,烧一烧脑子,为自己未来求职添砖加瓦。
当然,也许是学生以为未来还很遥远,早着呢,愁啥?今朝有酒今朝醉,莫愁明日找工作。实在不行,借着考研再拿个“缓期三年执行”,妥妥的。
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良的二代们,更可怕的是连被家人指望着出人头地的寒门学子们,也不愿意在“享受大学生活”这件事上落后于其他同学。
他们没想到的是,毕业后室友回家接班了,自己被企业挑挑拣拣,剩下来了,只能家里蹲,继续啃老。
04、
大学不是青春的保险柜,而是青春的终结者。
不论是《中国合伙人》里创业的残酷,还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出国留学的抉择,都预示着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在这里就结束了。
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这场人生战役的最大痛苦。敌人已经杀来,而你连武器都没有启封。
看过一个学生,自幼爱习书法,在大学里参加书法协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技能,能与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实在是中学里不敢想象的事情。虽然协会没有太多要求,他总是提高标准,不断练习,还义务承接了很多工作,只要有人需要,他都会来者不拒,一直写啊写,画啊画,甚至有一次自己的作品还被作为校方的礼物,赠送给来访的外国嘉宾。
后来毕业了,他没有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反而是潜心于自己的书法,办了一个培训班,靠着扎实的功底和群众的口碑,越做越好,如今,三五年过去了,他竟然带出了自己的徒弟,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打拼。
曾经和他一起报名书法协会的室友,虽然也很热爱书法,小时候甚至略有薄名,但在参加了几次活动后,嫌社团规矩多,麻烦,再也没去过。白白让自己的人生,失去了一种可能。
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多,迟一点没关系,却没有看到比你牛的人已经先上路了。
你再拖着,就真得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