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作者: 制心一处_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发表于2022-09-15 05:53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注释]

    1、多:轻重的意思;货,财富。

    2、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3、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4、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5、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易解】

    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过分的贪欲必然连接着庞大的破费,过多的持藏必然导向沉重的损失。所以,懂得自我满足就不会有挫折,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可以长久行进。

    叶曼老师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三章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主要说明立身涉教应该如何。而四十四章就说到个人的切身厉害,也即为人处事如何才能够保全自己,让你自己不受伤害,保长久。这一章首先问“名与身孰亲”?就是说,“名誉”和“身体”哪一个跟“活着的独立个体”更加“亲”?

    所谓“尚名好高,其身必疏”。尚名就是要好名声、知名度,要权位高、名位高。一切东西都高,那么,这样的人“其身必疏”,也即忽略了对自身生命的爱护和体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现在的问题是,名声和自身的身体,哪一个才更加根本?声名之有,是因为有“我”,我有这个身体,所以我才要声名;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名有什么用处?所以,名依附身体才得以存在,对于我们来说,身体实在比名亲多了!由此,好名不好身确实本末倒置。

    打个比方,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比如日本的川端康成和美国的海明威。这两个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个奖是天下最高的文名了,结果两个人都自杀而终。为什么自杀?也许就是盛名之下的重压。

    诸位要知道这些个名是身外物,名不但是身外物而且是装点用的,是一种装饰。所以我们要了解你不可以为妆点我们的虚名,而自己伤身害命,没有这个身体的话,就没有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的,所以我们因为虚名而伤生害命的话,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最笨的事情。据说,人应该活160岁,但是,能活到一百岁就不得了。我们那几十岁都哪去了?

    都自杀掉了。自己把自己毁掉了:我们伤心,生气,着急,这些都是为了命的不能获得,为了利益的不能获得。这些东西,对我们真那么严重吗?对我们真比生命还重要吗?不。道德经把这个问题点透了:“名与身孰亲”?是你自身的健康安全要紧,还是你功成名就更要紧?紧接“名”的是“货”——“身与货孰多”?这个货是物质,“孰多”这个多就是重要的意思。所以他说“贪货无厌,其身必少”。

    假设我们贪欲无厌,不会注意自己身体,那么,常常很快就死掉了。所以,当一个人专门注意货物、物质的话,很可能为财而身亡。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样意思。上一句说名,紧接着说利。利无非是对物质的占有,比如吃穿住用行。可我们反过来想想,一个人一辈子,吃住怎样才能满足?生时小小的胃,七尺的床;死后大概就埋桌子这么长的土坑——现在更不用了,现在就一个罐子。“身与货孰多个”?身与货哪个重要?真正我们死了,所有东西的一分一毫,都带不走。

    名利与身之间构成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存亡、得失——“得与亡孰病”?得多利而亡其身,哪个是“病”?病是灾害的意思,亡就是失掉了。一般人对得失看得非常重要,每天活在患得患失之间。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而丧命?比如开国功臣,到少遭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至于学术界、宗教界也不乏因名高而遭嫉,最终丧身失命。所以最聪明的人,知道功成名遂身退。

    所以人的一生追求知名度,追求高权位,追求巨额财富,可这三样东西,在我们死的时候没一样拿得走。我曾经提醒过:人生到处知何似,犹如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足印,鸿飞哪付顾东西?老子走了,孔子也走了,我们会知道他是飞到东边去了?还是飞到西边去?他会留下脚印吗?不会的。连佛都说,在最末法时代,一万年以后,最先灭的东西是什么?《螺旋经》。连佛法都要亡,何况其他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爱这个东西,大家也爱这个东西;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你求的越多,攻击你的人越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甚爱必大费”。我们爱一个东西,越爱得深,求之必定恳切;当你求之切,你费的力气是最多,耗损钱财,耗损时光,耗损精力。由此,反被这个甚爱缠住,然后颠倒本末,自己完全不能自制。最终,我们做了物质的奴隶:这些东西本来是被我们所用的,现在我们变成了它的奴隶了,为它所役使了。

    怎么才能不为物所役使呢?举个聪明的例子。我一个中学的同学,叫王光。他很爱古董,刚到台湾的时候,自己很有钱,买了好多古董,他还没有死,他把所有的古董全捐给了历史博物馆。我们问他,你为什么不留给你的孩子。他说了一句话,真是聪明极了——他说我买的这些古董,都是从败家子手上买的,我留给我的子孙,我的子孙又变败家子!所以,王光把所有的东西都捐出去了。现在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王光纪念馆,你们可以到历史博物馆去证实。

    王光的行为就很好地解释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能够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停止,就不会危险;然后,这就可以长久了。一个人,好名贪货,贪物质,大爱,甚爱,又多藏,从来不知足,比如贪官污吏、黑社会,可最后,他们的名臭了,事业失败了,身也不得好死。所以知足就不会去暴敛,更不会拼了自己的命去赚钱。

    挣钱累身。钱拿回来,买最漂亮的车,住最漂亮的房子,买最漂亮的衣服,然后炫耀给自己的亲友同事,这看起来很有面子,很得意。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伤害了我们自己的身体。比如一个做官的人,他用特别的手段,强取豪夺,贪赃枉法,最后身败名裂。这就是不知止。知止就不会做过分的事情,不贪求。但是这需要大勇气,大聪明,这一切都来自知足的内心节制。

    当然,我决不会说我喜欢贫穷。这是矫情,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完全在说瞎话。这也不是知足的真实意涵。知足是内心的节制;知止是行为的节制。先有内心的节制,你才能在行为上节制。

    所以了解这个以后,我们就知道天底下的事情,完全要看我们自己怎么样把它来节制了。你能够这样的话,你才可以长久,真正可以长久。一个人能够从内心知足,在行为上自然不贪;一个人知所止,不仅不会招致耻辱,也不会有太多的烦恼。而且真正最要紧的保持自身的安全,才没有危险,才不会短命,这叫做“知之不殆”,殆是危险。因此,知止,就没有危险,没有危险,自然就可以长久。可是这样就有人说,这种说法非常不积极。可是,积极又怎么样?看看积极的结果吧,比如一个爱买东西的人,今天这个东西好,于是买,明天又发一个新的再买,没有钱,到月底发薪水的时候,全付了这个。堆了一堆的东西,为了的是要跟街坊、亲友比,跟一切人来比一比,你有的我也有,而且我有的比你还好,还更新。这就把自己累的一塌糊涂,疲倦的不得了。这个都是慢性的自杀。

    所以,这一章非常现实、非常切身地告诉我们怎么活下去。我们的内心能够知足,外表的行为自然就会知止,于是就不会为了这名、利、权而拼命。为这些东西而拼命追求,永远感觉不知足,永远烦恼,永远痛苦,永远短命。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名与身孰亲?

    尚名好高,其身又疏。

    身与货孰多?

    贪货无厌,其身必少。

    得与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名與身執親?身與貨孰多?

    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於名與貨乎?然貴以身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後知貴身,知貴身,而後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與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為病,及其既得而息失,則病又有甚於亡者。惟齊有無,均得喪,而後無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之甚,則几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叉眾,能無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wx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