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宁静的方式悄悄绽放,不再有狂野的希望。——题记
我们自己孤僻的英雄主义今天晴。上午八点到单位,审核完简报,再讨论了一下服务导引的内容升级,十点一过我就出发去张江调研,张江管委会的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会上我还碰到了杨处,多年未见,她依然那么热情、敬业。她详细介绍了张江生物医药的发展情况。我发现第二届进博会医药展区的行业龙头企业中的罗氏、诺华、阿斯利康、强生、拜耳、飞利浦、丹纳赫、赛默飞、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西门子中,有一半以上在张江落户。前几天张江细胞产业园首次对外重磅发布,细胞治疗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未来几年张江细胞产业园建设,将逐渐形成从存储、研发、生产、运输、治疗到装备成熟的细胞治疗全产业链。它在地理位置上将以“生物医药基地+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为中心,在功能上,既推进医学集聚,实现细胞产业的需求驱动和应用场景建设,同时逐步建设细胞研发、制造和第三方产业支撑平台,实现临床需求、研发制造、应用发展的紧密联动。细胞治疗技术是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它融合了基因技术、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是未来生命健康产业走向的重大趋势。目前,全球CAR-T四大巨头中有三家(即诺华、 凯特、巨诺)均已在上海张江布局。国内一线主流的CAR-T公司亦基本都在张江,比如,药明巨诺/明聚生物、 复星凯特、恒润达生、优卡迪、西比曼等。
细胞治疗技术是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是未来生命健康产业走向的重大趋势。目前,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在加强这方面的布局,对中国来说,细胞治疗已与世界保持同步,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作为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领航者,张江创建细胞产业园不仅是张江医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是国家赋予张江科学城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全力打响“上海品牌”的落地方案。应该说,关于细胞治疗产业,张江有优势,张江细胞产业的企业集中度比较高,居全国前列,目前围绕整个细胞治疗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在张江科学城超过50家。
除了细胞产业园外,张江还将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张江以“三园”——药谷核心园、医疗器械园、国际医学园为圆心,生命健康产业布局已扩展至整个科学城。在“三园”的空间区域内,张江形成了“四医联动”的局面——医学、医药、医械、医疗,已在张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并集聚起各种产业要素。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已定位为创新药物、医疗技术产业化基地及CMO/CDM委托生产基地,重点承接创新药物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端制造。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定位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 聚焦体外诊断、影像诊断、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它们正合力提升产业能级,着力构建全国乃至全球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培育之地,到时,北部药谷研发、中部医学园应用、南部基地生产,共同推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全力助力上海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如今张江已经集聚了600多家生命健康创新企业,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超过130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些年张江实现了从全球集聚到创新引领的快速发展,建设了全球瞩目的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成为研发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快速涌现、新技术新模式率先突破的标志性地区。
当前,浦东新区正围绕“最强光”、“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慧造”,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形成若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新区产业发展能级。而张江科学城则已形成包括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在内的主导产业。所以那里有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可以实现从设计、到制造、封测、材料的全链布局。且汇聚了一大批知名集成电路企业,例如,有主板上市的优质企业,环旭电子、博通集成,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中有3家总部位于张江。调研中我们也聊到了招商引资,近期从数据上看,上海“总体平稳、符合预期,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但同时,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自身转型压力加大的双重调整,需要增强抓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拿出特殊的思路举措,围绕把握战略机遇、激发创新活力、优化营商环境,要有“不一般”的新招、奇招、大招。只有这样,才能把发展中的“沟”和“坎”化为“时”和“势”,才能化危为机、逆势上扬。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我以宁静的方式悄悄绽放,不再有狂野的希望。”其实,狂野的希望用宁静的方式去表达更有张力,这需要智慧和勇气。今天我很开心也很宁静,当然今天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黄昏时分我走路经过西郊宾馆时,才想起来第十二轮中美经贸正式谈判是在今天,是在这里的西郊宾馆举行,新闻里说中方代表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美方贸易代表为莱特希泽和财长史蒂文·姆努钦。外媒说姆努钦认为中方选址在上海具有象征意义。据悉,上海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里《上海公报》的诞生地,《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历史上的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就是周恩来和尼克松在上海西郊宾馆公布的。今天,大家寄望于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能得以延续,这尤其要看到当年公报折射的智慧和胸怀。因为那年《上海公报》成为中美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标志着中美长达22年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也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形势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它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眼下,磋商地点放在上海,国内国外很多人在解读时都提到这份公报。不过,其中有两层重要意思却少见提及。其一,《上海公报》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那之前,中美之间吵过架、较过劲、见过血。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美间是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处方式都尝试过之后,才有了尼克松访华,这才有了《上海公报》。这个选择,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并不是一句空话。其二,《上海公报》在表述方式上,也暗含了历史上中美的相处之道。比如这个公报打破了外交上的常规,坦率地说出而没有掩饰双方在主要问题上的重大分歧。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开表达。有对抗但不忽视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上海公报》的字里行间,有着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格局。从这两层意思看,如果《上海公报》的精神能够在接下来的磋商中得以体现,善莫大焉。
只是据说后来没特别大的转机,还听说,双方已把下一次的谈判约在九月的美国,我希望届时有喜讯传来。仔细想想,中美大国之间的博弈尚且如此,何况人与人。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因为人们心中有着尚不存在的地方,痛苦会进入那些地方,使之能够存在。不同的是,有人的痛苦进去了,稀薄如烟云;有人的痛苦进去了,久久挥散不去。人生如海,潮落之后是潮起,这其中既有日常滋生的孤独,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别人眼里的消磨与罪过,却是我们自己孤僻的英雄主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