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随着阅读量的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非常之快。之前阅读一本书的时长大概在六小时,现在基本上可以缩短至四小时,如果是没什么营养和深度的书籍基本上三小时也能看完。可是,看完之后,脑子里确实没有沉淀什么内容。甚至有种浪费几小时的感觉。微信阅读书架上有近四百本书籍,根据记录,自己也只是阅读完成170本不到。虽说整体阅读质量上还不错,但是时常陷入无书可读的地步,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口味的书籍可真不是件容易的的事情。市面上流行的书籍,种类繁多,时常挑的眼花缭乱。秉承着多阅读经典书籍宗旨,只要是经典书籍,我基本上都会拿来进行翻阅,有些实在生涩难懂,难以下咽,再加上自身学识背景有限,从中丝毫找不到阅读乐趣,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再经典的书目,也打不起兴趣。
例如《红楼梦》。当年百家讲坛大书特书,各类学者多角度阐释《红楼梦》如何精彩,道尽一个大家族兴衰荣辱。曹雪芹本人小说造诣如何高超,故事如何精彩,似乎是小说每一幕都有精心设计,每处描述都是细心勾勒,吹捧的神乎其神。可我还是无感。
你可以说我崇洋媚外,中国文学生涩难懂,动辄便是高度概括,以古文言传世,一句话需要长篇大论来解读,大部分时候,后人还喜欢过度解读,令人生厌的很。这些古经典,当然是要去传承的。可作为日常消遣读物,可供选择的不多。纵观国外文学,大家众多,各类流派,相互独立,保持各自风格,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之势。文学类本就要更加纯粹些,过度依附于政治本就失去其趣味性了。国内的青春文学,网络爽文吸引了国内读者的主要注意力,这些文体本身毫无文学价值可言,长期阅读此类书目,美其名曰在做一些阅读,其实跟日夜守在电脑前的网瘾少年毫无区别。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国内书籍价格如此之低,本是有着很不低的阅读成本,大多数国人不太珍惜。往后随着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提升,这些知识的使用的成本定是要提高许多的。当有一天,通过主动阅读获得知识的成本过高的时候,也就是底层民众上升通道堵塞的那天。从小到大的快乐教育,将自己永久封印在底层,无法享受人类进步带来的各类文明成果。
至此,也是希望自己将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忘记保持阅读量。2022年希望自己能够完整阅读两百本书籍,不做题材,篇幅要求。尽量还是以国外名著为主,追求丰富多样,当然也要兼顾实用性。能和工作上所需要补充的知识相结合自然是极好的。很快微信阅读迎来以一个一千小时阅读时长,平时没有刻意去堆砌时长,就希望能够内观自己的成长。据说一万小时定理非常流行,待我到了一万小时后,不知又是怎样一番心境,很是期待。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