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了解儿童,是完美教育的前提
一年级的孩子(6、7岁 ),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见马玲老师著《儿童的早期阅读课》: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b69c18569fa2b6c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e9f51ae8daccdfd2.png)
皮亚杰的理论:
2岁左右的儿童,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爆发期。
4-5岁的儿童,儿童语言的第二个爆发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
促进儿童和伙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帮助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6-8岁的儿童,权威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命令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
皮亚本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8-10岁的儿童: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763672c2d44da963.png)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
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
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再是权威而是是否公平。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11岁以后的儿童: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重要贡献: 应用道德两难法
故事 包含在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被试听完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范例: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样评判海因茨的行为呢?
在故事中,主人公进行道德两难的情况下,停下来,可以让同学们先于主人公的抉择,进行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06919e1f9b230dc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3f30a6e13a56bdfa.jpg)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1. 0-1岁的阶段: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足够的爱,和有规律的照料,满足基本的需求,就能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以后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母亲的爱,在0-1岁的时候,是特别特别的重要。
2. 1-3岁:自主——害羞与怀疑的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爬行、走路、推拉和说话等。
他们不仅能在“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自身的大小便的排泄。
因此儿童有了自己的行动的自主意愿。而这常常和父母的意愿构成冲突。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对儿童的行为既给子必要的限制又给予一定的自由,就会使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我疑虑。
3. 3-5岁:主动——内疚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活动能力更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幻想和对未来事件的规划。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肯定和鼓励儿童的自主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反之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感到内疚。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卑感。
4. 5-12岁:勤奋——自卑
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正式进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如果儿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对未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信心,反之则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品质;消极解决就会产生无能。
维果茨基理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638704cc4a458e38.png)
维果茨基的语言发展理论:
1岁多,儿童进入到语言敏感期。他非常享受这种词语和外物配对的快乐,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3岁发左右,他们开始发现语言的力量诅咒的敏感期来了! 他们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成人的反应让他们更加快乐。
但几个月后,他们 又发现了语言的新的魅力,同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一样,所以他们像文学家一样刻意追求,努力寻找一些美妙的词语。上到小学,他们完全灵活自由地使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76898/aa62a194ce6f95cb.png)
1. 罗恩菲尔德儿童绘画发展理论:
0岁——2岁:涂鸦前期
3岁-4岁:涂鸦期。
一年级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能力: 运动、语言、绘画方面,轻松自如。
心理: 自卑对勤奋,自我形成重要时期。
道德人格: 自然功利阶段、习俗规则阶段。
之所以会出现熊孩子,就是因为孩子们在3岁,孩子进入习俗规则期,孩子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
一年级的孩子,面对的又是怎样的心灵环境:
※ 过于严厉的规则。
※ 过于密集的学习任务,尤其过于繁重的课后作业。
※ 安全感的丧失,不断被打击的疑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