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观音耳根圆通章【注解】
节选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耳根圆通法门。在介绍这个法门之前,又有两个铺垫:
一是佛陀开示六根的形成过程和“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的修证原理;二是二十五圣各述圆通,其中包含了显教的所有法门类型。
如果说第一个铺垫是为了开示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证道理的话,第二个铺垫就是通过其他二十四圣的修证法门与最后的耳根圆通法门进行对比,目的是强调耳根圆通法门的殊胜。前二十四圣是以六尘、五根、六识、七大作为最初方便的,但佛陀让观世音菩萨在对比后指出了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之处:既契合初发心者,又因圆满周遍的耳根闻性而胜过其它五根。
到此为止,正式提出了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证,这个修证过程虽然观世音菩萨言之简略,但其中包含的详细内容是放在后面部分由佛陀来专门讲的:三大助行,包括持戒的四种清净明诲、持楞严咒除八识宿习、安立道场;五十二菩萨阶位;禅定境与三界众生;五十阴境和五阴渐尽。
如果联系后面的部分,观世音菩萨言之简略的耳根圆通修证过程是:
一、“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离尘返觉、破除色阴的过程;
二、“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是在没有声尘对境的情况下,尘销根也销,根尽破受阴;
三、“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这是能和所的对立没有了,破除想阴;
四、“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这是俱空之极,销尽幽隐妄想,破除行阴;
五、“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破除识阴,入首楞严大定。
六、“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是圆通起用,无作妙力,成就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观世音菩萨循声解救世间疾苦,就是于此示现的。
观世音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般若观慧门
耳根圆通法门:在《楞严经》卷六中,观世音菩萨对“耳根圆通”的法门要义作出诠释:“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关心与倾听世间的悲苦,而又能不执著于世间的声色。《楞严经》的“耳根圆通”,被普遍归于禅定的修定发慧观法,圣严法师针对初修者又命名为“闻音声法”。
该法门的修法与次第,初修共分四个步骤:①专念普听一切声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而让声自来。②知道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③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④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有异于小乘的灭尽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