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玉米,红薯都已入仓。小麦也在一个深耕后的秋天睡进了温厚的土地怀抱,开始了一生的酣梦。
这个时候的农人,算是稍微闲暇了一些,可以把收在家里的红薯拾掇拾掇,准备磨粉面儿下细粉了。
准备
磨粉之前,农人总是先去街上购买一捆七八米宽,十来米长的塑料布,用砖块泥土垒一个长七八米宽四五米高差不多一米高的水池,再在水池的一端垒一个高差不多一米五宽八十公分的台子。台面周边稍稍高出十公分左右,台面向水池方向微微倾斜,再泥平台面,做一个十五公分的出口。这样一个简单的磨粉台子就做成了。拿出用木板和细纱钉成的大箩和一个方形木板做成的踏板后,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磨粉
先是把堆成山的红薯用水管喷淋,清洗去沾着的泥土后,放入打粉机里,看着一个个硕大的红薯瞬间被粉碎机磨成细碎的汤水一样的碎渣后,磨粉工作就正式开始了。
用买来的那捆塑料布铺满水池和水台,把大箩放到台子上。大人们用盆子把粉渣转移到大箩里,再装入大量的清水混匀了,男人们卷起裤管站到大箩里,拿着方踏板开始不停地来回走动搅拌,渣水里混着的淀粉就随着流水不停地流向水池,如此反复数次,只留下清爽的红薯渣在大箩里,等待着人们的处理。一场过滤结束后,就能产生一大堆红薯粉渣儿等待着处理。
有劳动力的人家,过粉结束后,就用架子车把红薯粉渣拉出去,让家里的老人孩子蹲在地里,用手把粉渣拍成一个个圆平的饼状,或者直接在手里捏成一个个小揪儿,等待着风吹日晒后收起来,就是喂猪的好材料。没有劳动力的人家,就直接在空地上摊一块蛇皮袋啥的,把粉渣堆在上面,草草地摊开,让秋风烈阳来一番好作。
磨完粉后,可以闲一天时间,等待着水池里淀粉的过滤。到了第三天早上,看水池里的水成了澄澈的红褐色,大人们先是伸手检查一下淀粉的情况,就先打开一个小口,让水池里的积水慢慢地流出去。不过一个小时,水池里的流水就差不多流完了,剩下一层灰色覆盖的灰白色淀粉。这就是红薯的湿粉了。
女人们找来细白布裁成的边长一米五左右的方形布块,四角系上绳子,吊在大树上。把男人从水池里仔细掰出来的湿淀粉块放到了布兜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兜子里的淀粉水分慢慢地析出滴落,最后兜子里只剩下一块底部圆润顶部四角分明的大大的淀粉坨儿。
沥干水的淀粉坨儿需要趁着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用架子车拉到一个空阔的地方,摊上塑料布,用菜刀把几十上百斤的淀粉坨儿分成几块,再掰成小小的块儿均匀地放在塑料布上,等待着晒干成粉。
到了这个时候,村子周围的田里大多有一块块大大的长方形塑料布,上面摆满了白色的红薯粉。过个两三天,成块的红薯粉被秋风带去了水分,只剩下洁白的细碎粉末,这就是红薯粉了。
这个时候的人家把自家晒好的红薯粉里挖出一两碗,回家加水和成细细的糊状。把铁锅烧热放上一勺猪油,加热后把成盆的红薯粉糊儿倒入锅内,再不停地翻炒。受热成熟的粉糊变成了透亮的褐色。随着不断的加热翻炒,很快整锅的粉糊就成了一锅红褐色透亮的黏糊的粉块儿。撒上适量的细盐,洒上切好的蒜苗或者葱花不断地翻炒后,一锅黏软咸香的粉鸡就做好了。
杀一只家里的土鸡,洗净剁成小块后,假如红薯粉和水拌匀,让每块鸡肉都裹上流体状的红薯粉,再把土锅烧热放油,再放入鸡块。待锅内加热数分钟贴着锅底的一面焦黄后,再用锅铲慢慢地翻面,盖盖加热。就这样不停地加热翻拌,半小时,锅里的鸡肉就焦黄喷香,一碗皖北炒鸡肉就完成了。
到了冬天闲暇的时候,用红薯粉下细粉就成了农村的大活儿。
在空阔的地方垒几个大台子,里面放几个大瓦盆和粉面用。台子旁边垒一个硕大的土灶,再在土灶旁放上两三个大水缸,不少一米长的细杆子,下细粉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先是把称好的一部分红薯粉用开水烫熟,再加入清水和干的红薯粉,开始和粉面。一个五六十升的大瓦盆,三四个成年男人,不停地用拳头积压盆里的粉面,直到整盆粉面细润软弹,用手一掰成块儿,静静放几分钟又变成流体从手里流下来。
揪一大块放到铁皮做成的大漏勺里,用一个圆润的木槌啪啪敲几下,一根根细细的白色粉丝就从漏勺里流下来,落到沸腾的大锅里,不过数秒就变成了红褐色的粉丝。
粉丝成熟后,一双半米长的木筷子借着水花儿一捞,那股粉丝就顺着筷子滑到了旁边的水缸里。窝丝的男人一手用筷子把粉丝往外捞,再往下一个水缸里过滤降温。另一个人再接过来,用手接着粉丝环成一个大大的圆圈状,直到手里握不住了,就割断放到细杆子上,几下放满一杆子后,捞出来放到挂绳上滴水晾干。
待一杆杆细粉丝沥干水分,把成了一片,等待冬季寒意的淬炼后,整杆儿的粉丝就冻成了满是冰渣的粉饼儿。再在第二日天气晴好的时候挂到空阔的地方,让冬阳寒风吹晒去粉丝里的水分,整杆儿的粉丝变成一根根丝丝分明的细细粉丝。
晒好的粉丝做鸡肉细粉汤,和肉末一起炒个“蚂蚁上树”,剁碎了和着青菜包包子,在皖北人眼里都是很好的饭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