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古代一个王朝的军政风格,往往是由君王的性格与能力所决定的。这个王朝君主盛名,则国家强盛,这个王朝君主混蛋就是个败家子儿,那这个王朝也必然不怎么样。其实孙策在去世的那一刻起,东吴注定就只能偏安一语。孙策征战江东,几乎是百战百胜,战必胜,攻必取,为孙权将来可以问鼎三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还曾经大胆的谋划,在袁绍与曹操两雄对决之时,偷袭许昌,劫走汉献帝。如果此计划能够成功,那历史妥妥的必须配改写。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策在出城打猎,被许供的门客伏击,重伤身亡。
孙中前,孙策将江东的大权交给了自己年仅 19 岁的弟弟孙权,然后留下遗言,举江东之重,决机于两臣之间,与天下争恒轻,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对孙权说,打天下,你孙权不如我这个当哥的,但是守天下,我孙策却不如你这个当弟弟的。孙策临死为什么要对孙权说这一番话,他肯定是要有自己的用意的。咱们这样理解就简单明了,孙策在为孙权谋定江东集团日后的发展战略,就 4 个字,以保江东。孙策一方面肯定了弟弟孙权的能力,另一方面告诉弟弟孙权,打仗这方面不是你的强项,你能发挥你的优势,守住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就可以了。这样的嘱咐也是孙策的一种无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代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孙策既有这样的能力,又有这样的雄心,奈何自己年仅 26 岁就死于小人之手。
再看看站在自己身旁的十万弟弟,你保住江东,我就烧高香了,别去给人家刷经验了。而且孙策到死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没有解决,就是与江东士族大家的矛盾。孙策的地盘基本上都是抢来的,在此之前,江东各级官员都是朝廷任命的,因此在当地的士卒看来,孙策集团与强盗无异。这时候有小伙伴就说了,那曹操、袁绍这些诸侯的地盘不都都是抢来的吗?就涉及到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了,董卓专政之后,中原的各路军阀可以用陶董之名抢夺地盘,曹操跟袁绍、公孙瓒等人都在其中,而你孙策杀的抢的都是朝廷合法任命的官员,而且这些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孙策在执政期间又大肆屠杀氏族集团,所以孙策军事集团跟整个江东市世俗的关系都十分的紧张。内部集团的矛盾想要消除,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对外打仗,要么彻底消除矛盾。蜀国的诸葛亮选择了前者,出兵北伐,孙策在生前也是这个选择,而孙权他没有这个能力,每次领兵北伐,不是给张辽当经验包,就是给螨虫当经验包。但是缓解内部矛盾,消除矛盾这方面,孙权做得确实不错。路顾朱顾张四大家族基本上都在孙权的帐下得到了高官厚禄。孙权十分出色地缓解了内部矛盾,得到了江东士卒的支持,吴国也成为三国政权中最后一个覆灭的政权。但是孙权的继位,也意味着东吴彻底失去了进取的决心。孙权作为东吴的军政领导人,军事能力我就不想说了,问问这个张苗是最为了解的。并且孙策临终的遗言也告诫了孙权,把内部的问题优先消化,整个战略自然就向内收缩了。这是孙权个人的性格能力所决定,也是孙策死后东吴一种必然的结果。假若孙策可以继续领导东吴 10 年、 20 年,那么我相信他的对外扩张的脚步一定是不会停止的。所以说,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