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在工作上消耗自己

不要在工作上消耗自己

作者: 惊鸿飛雪 | 来源:发表于2024-02-23 18:40 被阅读0次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年轻时,曾就职于一家叫塔特尔的公司。

    工作的前两年,他只是负责处理公司的一些业务杂事和文书。

    跟他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唉声叹气,嫌弃薪水低、没价值,没有一点精气神,浑浑噩噩地度日子。

    但洛克菲勒却不一样。

    他每天上班时,都会认真听前辈们如何讨论问题、制定计划、做出决策。

    因为公司业务中经常涉及到谈判,所以他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一些谈判技巧。

    洛克菲勒回忆说,这一段职业生涯,对他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曾把工作态度分为三种:

    把工作当差事、把工作当职业、把工作当使命。

    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你会抵达不同的高度。

    把工作当差事,当成一种折磨,只会不断地消耗自己。

    把工作视为修行,当成砥砺石,才能把自己修炼得越来越强大。


    01

    很认可一个观点: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给生活添堵。

    但很多人还是搞反了。

    抱怨是工作的常态,摸鱼是上班的主旨。

    他们苦大仇深地站在工作的对立面,在工作上消耗了自己的所有能量。

    1. 消耗价值

    网上曾流传一段上班摸鱼小技巧:

    买个大保温杯,再定8个闹钟,每过50分钟就借口去打水;

    在茶水间做15分钟运动,耗完时间再回到工位;

    多喝水就能带薪上厕所,喝得越多等于休息时间越长……

    但这些人没想到,他们不是在敷衍工作,是在敷衍自己。

    经济学家薛兆丰的一句话,道出了职场真相:“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你铆足劲死磕任务,创造出效益,自己的价值就会水涨船高。

    你每都划水,不能给公司排忧解难,自然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媒体人杨明远提起过自己的一个同事。

    名校毕业的老江,已经工作了5年。

    老江喜欢高谈阔论,可一到干活的时候,能偷懒绝对不卖力,能糊弄绝不下功夫。

    领导每次安排出差,他不是说家里有事,就是借口身体不舒服。

    他每天坐在电脑前,看似在认真画图,实际上在偷偷打游戏、刷视频。

    上半年公司裁员,老江的名字赫然在列。

    杨明远不解,老江可是元老级人物,于是跑去问老板原因。

    结果老板说了一番残酷却深刻的话:“像老江这样每天混日子的人,公司收益好的时候,不至于裁掉。但一旦公司收益变差,首先被淘汰的就是这批人。”

    没有公司愿意养闲人,当你混日子时,距离被抛弃已经不远了。

    你以为占尽公司便宜,但更多的是消磨自己的价值。


    2. 消耗情绪

    作家詹姆斯·艾伦讲过一个“花园效应”。

    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播下有害的种子,毒草就会生根发芽,花园必将荒芜。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无意间种下了坏情绪。

    领导苛责一声,就会陷入郁郁寡欢中。

     

    想到要和讨厌的客户打交道,心情一下子就滑落谷底。

    如此一味地跟情绪较劲,工作就成了你痛苦的根源。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写过一个故事。

    他实习的医院有一位教授级的医生,虽然医术高明,但脾气暴躁,碰到一丁点问题就不留情面地呵斥。

    很多实习医生一听到被安排到要当他的助手时,就闷闷不乐。

    手术前,情绪紧张不已,生怕又挨骂;

    手术后,又负能量爆棚,心情非常糟糕。

    其中有一位S医生却与众不同,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学习教授的医术。

    对那些骂人的话,他右耳进,左耳出,忘得一干二净。

    就这样,S医生成了同辈医生中手术方面进步最快的一位。

    为难做的任务苦闷,对不起眼的杂活烦心,因讨厌的同事而愤怒……

    如果一直被这些情绪占据心神,工作日就成了受难日。


    3. 消耗技能

    罗振宇有个编辑朋友曾自豪地跟他说,自己练就了一个招儿,编辑任何文章,只用三个复制粘贴组合键,多一个都不用。

    罗振宇好奇他为何如此。

    他解释说因为老板给钱太少。

      罗振宇问,那你的水平这几年是进步还是下降了?

    他叹气说,下降得厉害,现在出去找工作都找不着。

     

    罗振宇这个朋友故事,是多少人的真实写照。

    许多程序员凡事不决问百度,以至于敲代码的能力日渐消退,搜答案的功夫炉火纯青。

    若是让他们挑起大梁,自个儿解决问题,他们只会抓耳挠腮。

    还有很多设计师,混迹于各种设计网站,收藏几十套现成的模板,领导有什么要求,就扒出一套模板应付。

    他们以一款PS打天下,其他几款设计软件,能不用到就不去用。

    上班多年,没有更上一层楼,把技能磨炼到极致,反而自废武功,越来越平庸。

    他们最后成了一个螺丝钉,卡在那边,往上爬没本事,往外走,狗都嫌弃。


    02

    日本知名保险公司创始人岩濑大辅,毕业后曾先后任职多家知名咨询公司和风投机构,最后选择了创业。

    回顾自己多年的职场生涯,他曾总结出一套“工作三原则”,其中有一项:

    永远没有无聊的工作,任何岗位都要努力加入自己的附加值。

    弱者被工作榨尽,强者却把工作当成修炼场。

    1. 修炼能力

     

    这个社会遵循一个守恒原则。

    你的能力水平越高,你的价值和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阿里巴巴刚刚起步时,童文红应聘上了前台岗位,需要同时做前台和行政的活,工资仅500块。

    但她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将这两份工作做到极致:

    为了熟练解决客户的问题,她从零学习公司所有业务;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一有同事出差,她就提前帮助查好车次和时间。

    三年后,她当上了行政主管。

    后来阿里发展物流业务,创立菜鸟裹裹,她又担负起了组织责任。

    每天她除了签约人才,还主动学习仓储物流知识,帮助搭建大数据运营平台……

    在她的主导下,菜鸟裹裹成立不到三年,估值就超过千亿。

    其实,工作的本质就是利益互换:你想要赚钱,就要让自己值钱。

    羡慕别人升职加薪,不如潜心打磨自己的专长。

    你的能力有多大,吃到的蛋糕就有多大。

    2. 修炼心态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叫习得性无助的实验。

    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做电击。

    在多次实验后,塞利格曼改变了做法。

    他按响蜂音器之后,就把笼门打开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狗并没有逃跑,而是直接倒地呻吟、全身颤抖,放弃了逃出牢笼的机会。

    人也是这样。

    一旦恐惧问题,抱怨失败,我们就会画地为牢,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董宇辉谈过关于工作的感悟:

    “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善待你,你的脆弱有时候会成为致命的缺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不断强化自己,将玻璃心换成钢的。”

    职场没有那么多的顺风顺水,多的是糟心事、麻烦事。

    想成为文案高手,你得绞尽脑汁地一字字去打磨,卡壳是家常便饭,毙稿也是常有之事,但这些挫折本身就是工作和成长一部分。

    想成为金牌销售,你低声下气地去推销,可能会吃一次次闭门羹;你笑脸相迎地去讨好客户,可能换来的是辱骂……

    那些高提成背后,是伶俐的嘴,更是放得下的厚脸皮。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脆弱的心。

    只是有人把它练成不锈钢的,一路生猛地架桥开山。


    3. 修炼认知

    在一次访谈中,张一鸣指出:认知力,是一个人核心的竞争力

    很多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接触同样的信息,久而久之,就被困在思维茧房中。

    张一鸣却不同,他逼自己去升级自己的认知。

    在酷讯时,很多同事都是清华、北大、斯坦福等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博士,他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在微软时,他会主动总结大企业管理的经验。

    在业余时间,他会读各种人物的传记、心理学书去延展自己的思维,打破认知的藩篱。

    在广泛的阅读中,他提炼了成功人士必备的一个特质:延迟满足能力。

    所以他的生活简单而专注,把全部心思放在研究产品上和阅读上。

    对人性的认知,让他在短短时间内就奠定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困于认知,就会自囚在生活底层,升维认知,才能让人生更上一层。

    一个目光短视的打工人,低头抬头之间,关注的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纠结的都是当下工作的细枝末节,琢磨的都是如何敷衍任务。

    但是远见者却会把眼界放在自身成长,放在行业变化上。

    这两者的认知偏差,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舞台必定不一样。

    有人把职场人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消耗型,只涨工龄,不涨本事。


    一种充电型,随着在职场摸爬滚打,无论是能力,还是认知,都得到极大提升。

    如果你是前者,你会发现所有偷过的懒、躲过的事,都将成为生活的重压。

    如果你是后者,你要相信,工作的自我投资、自我增值,是日后丰厚的回报。

                                                    《洞 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在工作上消耗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dn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