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拾掇着书架,它倏而闯入我的眼帘。拂去扉页的尘灰,褶皱的封角似在埋怨着这些年来我对它的轻怠。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未曾与它邂逅。
约莫是在十五年前,我对它始享所有权。记事以来,这是我赏读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这么多年当中我最钟爱的一本散文集。过往与它的第一次相遇,如今想起仍历历在目。十五年前,八、九岁的我,只因需得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便在街角的小书店里将它带回了家。“文化苦旅”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字迹就着泛黄的封面,使得这本书天然地带有一种别样的味道。然而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才恍然,它对于尚为启蒙学子的我而言实颇为晦涩。我是历经了一番艰难,才将位于篇首的《道士塔》和《莫高窟》这两篇文章拜读完毕。读罢,当时的我其实已经没有了继续往下逐篇品析的勇气,但我仍旧是被篇首的这两篇文字所震撼。多年后,也正是因为当年所拜读过的这两篇文章,我曾与好友一同,循着这书里的旧迹,到访了那位于西北大漠的敦煌小城,得以亲身历感这份深邃幽凉的厚重与莽苍。
在那以后,我不时会翻读上三两篇。随着年岁渐长,我也愈发觉得,《文化苦旅》的字里行间,确实有着一种我说不出的五味陈杂,与我素日所接触的散文均不相同。这其中,有中国文人的灵魂风骨,有中华文明的荣辱兴衰,有江南山水的清谧古雅,有寻常素日的心路唏嘘……渊博的文字屡屡将我带入别样的境地。
多年不曾聆听这本文集的絮絮低语,如今与它再次重逢,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命途必然。十多载春冬轮回,我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稚嫩学童。因学业缘故,我曾在江南地区生活数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今重新捧读书中关于江南一带的描写,不仅回想起了过去几年的点点滴滴,更是细细玩味了江南地区所承载的历史底蕴与世态人情。
毕业后,我曾数次回到江南。过去一直将西湖视作文人墨客吟咏抒怀之不二佳选,尤其是当自己再度漫步湖堤之时,一股难以按捺的文思更是让我对此深信不疑。从不曾想过这汪湖水竟也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在与生俱来的辞致雅赡之外,有着它独有的疏离玄化与盛大缥缈。古往今来,文人的风骨与柔肠,均沉醉于那粼粼湖面中。“一叶扁舟两三客,载将烟雨过西湖”。
先生的篇章唤起了我对江南的旧忆,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不久前重访杭州千岛湖时的一首五律小作:
千丘空獨臥,客舫複登臨。
山匿孤舟遠,雲歸落日深。
泠風窺樹影,皎鏡弄瑤琴。
一度煙波裏,平津何處尋。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想,未来应是终会有那么一段时光,我将走遍我所向往的泱泱华夏,不论是曾经驻足的街角还是尚且陌生的巷道,只要是中国文学曾据以栖息的每一处边陲犄角,我都期盼着能够留下属于自己的点滴笔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