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小张,你听说过吗?她一路从某音火到某博,登上热搜,被官媒报道。
她拍的生活常识教程短视频,成了流量爆款。
如何乘公交?
如何搭地铁?
如何坐高铁?
这些似乎都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但很多人真不会。手足无措的时候,来了一个沉浸式教练,手把手教你渡过难关,她不火谁火?
只要给别人创造价值,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
1.在自己的盲区,我们都需要一个“小张”。
龙应台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和一个朋友会面时说自己不太舒服,学医的朋友立刻关切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信口回答说可能是前列腺发炎。
她朋友确定她不是开玩笑后,问她“真的不知道女性没有前列腺吗?”并因此萌生了写医学科普文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在这个区域我们一无所知,急需一个明白人,可以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
我关注的心理学,有的用案例故事,有的用漫画,深入浅出地讲心理学知识,让我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精神内耗,很多人都有这种什么都不做却很疲惫的状态。
因为大脑中每天会有几万个念头在闪动,80%的是消极的念头,但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正常的现象,就会陷入自责:整天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呀?自责只会加剧焦虑。
那怎么能减少精神内耗呢?这是很多人的盲区。心理学科普,就是我们的“小张”。
每天留出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间,浇花、读书、发呆都可以,关键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流时刻,好好爱自己。
汪曾祺说:“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2.把我们知道的分享出来,做别人的“小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分享出来,可能就会成为别人的“小张”。
我读了一个老师分享的写人物稿的干货后,觉得很受启发。人物稿为什么要那样写?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与我们的客观世界是不是契合?
带着这个思考,我写了《写人物稿的方法,让我看清了人间真相》。
当我把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这个老师时,老师也得给我一个反馈:你的延伸阅读很有意思。我也给她一个新的视角。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能得到回应,发出自己的微光,就能照亮眼前的一片空地。
3.一个个“小张”,汇聚成“小张们”。
有价值的社交,是深度链接的社交。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对人际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之一。
我们通过在网上分享信息,让自己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的人交流,相互了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因为热爱写作,我加入了好几个不同的社群。在社群中,我们彼此鼓励和分享,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彼此感觉很亲近。
人如果能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和支持,就会有可持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正是因为这些老师朋友的支持,我才不敢轻言放弃。
更多乐于表达的人链接起来,会激发更多人表达的勇气,释放他们表达的潜能。
总结一下,你的习以为常,可能恰是他人的不知所措。你的分享可能会因此成为别人的行动指南,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小张”吧,犹如天上的群星,彼此辉映,一起织成不灭的星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