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记得在哪个地方看到“生活就像西西弗斯身上的石头”,有时候在想西西弗最后苦中作乐的劲头,像极了自我安慰的状态,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众神最后看到西西弗的幸福,决定让石头不在从山上滚落。所以,没有众神,我们是否也能将石头推上山,最后获得幸福?
然后又开始想,幸福到底是什么?2020年的《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芬兰位居榜首,中国宝岛(25位)是唯一挺进前30的本土地区,中国香港第78位,中国大陆是第94位。文中的标准主要是人均实际GDP、社会支持、健康预期寿命、自由度等因素,涉及政治权利腐败、公信力、安全感,社会凝聚力、性别平等、收入分配、人类发展指数等方面。所以看完这个报告发现幸福需要衡量的因素不少,就个人而言,大概还是要Que到马老师的需求层次理论,抛去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基础因素,可能让人幸福指数爆表的,就是自我实现了。
那西西弗自我实现了吗?无限的循环中看到了运动之美的状态,这种接近禅意的抽象形而上,让人难以理解。所以自以为的苦中作乐,自以为的梦幻幸福就是西西弗最后得到的吗?
加缪对西西弗的评价里有一句“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这段话给我触动。
我们认为的“生活”如果比喻成“石头”,那么生活本身的意义都有问题。作为被动者,可以等着石头一次次不断掉落,一直到石头不再坚固成为碎片。作为主动者,西西弗真的应该丢掉推石头的任务不去管它,然后看看周围的风景是如何美好。
知乎上对于加缪点评西西弗有这样一句解释“一种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就是荒诞,而生活在荒诞中;另一种知道自己的生活就是荒诞,但仍然推石头上山,哪一种更像悲剧呢?”加缪认为前一种人更加悲剧。因为他的荒诞甚至不属于他自己!而后一种人,也就是西西弗斯,虽然他的命运也是荒诞,他的处境也没好到哪里去,但他因推石头而存在,他的荒诞属于他自己,他的石头也属于他自己,他支配了他自己的荒诞,因此可以认为他是幸福的。
看完这段又想到“荒诞”好像可以适配一切不契合的概念,幸福可以,悲剧也可以。如果生活中的问题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起码精神上的愉悦就是胜利的。承认这一点,再去推石头,好像自己也成了全新的西西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