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因为考试而焦虑,并向我们求助时,富有觉悟的处理方式不是同他们谈论如何应对考试,而是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情绪。
我们需要安抚他们,让他们明白,成绩如何并不重要,享受学习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对焦虑情绪焦点转移到了学习内容和动力上,我们就等于给了孩子一张通行证,允许我们需要安抚他们注重过程、拓展理解。
而如果把焦点放在成绩上,我们就相当于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唯有结果才有意义。我们都希望孩子不怕失败。但是,如果我们是关注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关注他们当前的状态,他们恰恰会感到畏惧。
当我们为孩子报名入学或是收到他们的报告单时,我们得记住,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吻、愉快或不愉快的表情都能反映出我们对孩子怀有怎样的期望。
我们有没有透露出这样的讯息:只有高分才能博得我们的热烈反应,低分则不会?我们会不会流露出这样的意思:拿第一或得高分最能体现孩子的价值?
我12岁那年,每门功课都得了A。拿到报告单后,我兴奋地一路狂奔回家,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母亲以她典型的庆祝方式与我共舞,一道享受快乐。我以为父亲也会同我们一起手舞足蹈、雀跃欢呼。但他却微笑着说:“得A很不错。
不过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最佳的学习方式。”我目瞪口杲,肩膀也耸了起来。我母亲对他嘟囔道:“你为什么就不能开心点儿告诉她你也很高兴?”我当时很不理解父亲为何要如此扫兴。
直到我将近20岁时才理解父亲的话。你瞧,这是他一贯的反应,不管我的成绩如何。即使我得了C,他也一样会说:“得C也不错。不过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最佳的学习方式。”当然,我得到C的时候,他那平静的反应对我绝对是莫大的安慰!他用最微妙的方式告诉我,不必太执著于A或C,而应关注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我还从父亲身上学到,成功的感觉来自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我也发现,欣然接受学习任务是最重要的。
由于父亲的态度明确一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重要,所以我从来不会对成绩单心怀恐惧。由于父亲对我的成绩没有很高的期望,我也就没有任何负担;这不权让我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也让我的成绩常常超出自己的预期。
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引发父母的焦虑。我们会担心,一旦没有了吗确的期望,我们就会培养出缺乏动力的、懒惰的孩子。然而,僵化的标椎却只能造就焦虑的孩子。
如果我们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那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会萌发出来,自发地产生兴趣和动力。如此一来,我们就在他们身上播下了热爱学习的种子,他们也就不会为了赢得我们的认同而去追求好成绩。他们响应的是自身的呼唤,满足的是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需要教导孩子,不要专注于获得多少称赞或贏得多少荣誉,而要关注自己投入与付出了多少。生活总是能反映出我们的内心状态。孩子需要了解,内心世界的质量终将体现在他们的外部表现上。
——《父母的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