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家长为了让他长记性,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体验到羞耻感。
我们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出丑;
会说一些难听的话,让孩子难堪,比如:你很笨、你很坏、你总是闯祸、你让我觉得丢人……
似乎孩子一定要知耻知羞后才能知错。
这种批评声,最容易引发孩子的羞耻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彻底否定。
但这种羞耻感是孩子改正错误所必需吗?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确实需要拥有一定健康的内疚心理,这样才能拥有自省能力。
但是内疚和羞耻感是有区别的。
《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内疚与羞耻的区别:
“内疚与你的行为有关,而羞耻感与你自己是谁有关。”
内疚感体现的是孩子对所做或未做之事的反应;羞耻感,影响的是孩子的自我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批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并开始为之愧疚和反省,还是我们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很差劲的人?
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试中,因为粗心而丢分:
引发内疚感:“这道题上次不是做过吗?你这次又做错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然考试名次是不是可以多前进几名?看来还需要再巩固下知识。”
引发羞耻感:“同样的坑栽进去多少次才满意?你耳朵是摆设吗?你简直笨的要命!你就不觉得丢人吗?”
同样都是批评,但孩子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适当的内疚,让孩子聚焦在错误身上;而羞耻感,会让孩子看轻自己。
想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自己认识这种行为是错的,它是如何影响到他人,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判断行为的好坏。
一个孩子唯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他才会真正成长。
我们可以告知孩子后果和影响,也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引导孩子反思。
参考话术:
(孩子乱按电梯楼层)“如果别人有急事,他该有多着急呀”(描述后果和影响)
(孩子打碎了花瓶)“这是奶奶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她肯定很舍不得”(描述他人的感受)
(孩子放学迟迟不回家)“妈妈很担心,都没心思做饭,四处问人有没有看见你。”(表达你的感受)
好好表达,引导孩子体谅他人的心情,慢慢地就会吸取教训。
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种表达绝对比指责更加有效果,孩子们也愿意去改变,为自己的行为设置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