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教育经典No.18
文:云彩

《天才儿童的悲哀》,这里的“天才”既不是指在学校里得到高分的孩子,也不是是指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华的孩子。
这里指的是我们所有在童年里有过被虐待经验的人,靠着‘麻醉’自己,适应了最难以描述的残酷环境的那种能力。从书中知道,所谓的虐待,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有的时候,甚至是父母不自觉的,以爱的名义包裹着的。
我们中有太多的人,从小就不得不学会熟练地深藏自己的感情、需求和记忆,为的是达到父母的期望并赢得他们的‘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人依然深受空虚和孤独的折磨的根源所在。这本书告诉我们:
尊重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给孩子爱与支持,理解与关照。
幼年时期的虐待,会让孩子留下终身阴影,会阻碍孩子追求幸福的脚步,会妨碍孩子成长为一个真实的自我。
幼小的孩子,其家庭,父母,照顾者,就是他所有的天空。
如果照顾者只管把自己内心的期望、恐惧和计划投射到这个小生命上,结果只有一个:
孩子找到的就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最依赖的照顾者时常是父母的内心困境的反射。
这个孩子今后的生活中就会缺少一面镜子,以卖弄他注定终其一生去寻找,却找不到的镜子。
在紧张或暴虐或没有爱或没有理解的成长环境里,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否认拒绝自己的情感,失去了成就真实自我的机会。
因为不能了解接受真实的自我,情感,因此一生都在逃避中。而真实自我的缺失,是各种精神疾患的原头。比如抑郁,比如妄自尊大。
这两种成年人中极端的人格表现,其实是相关与相通的。
妄自尊大是用来抵御抑郁的,而抑郁则是为了抵御因为否认而失去自我的深切悲哀。
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建立在他自己感情的真实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拥有某些品质上,他才有可能摆脱抑郁。
妄自尊大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自由过:
因为他首先过度地依赖别人羡慕;
其次,他的自我尊重完全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品质、他所起的作和某种成就之上,而这一切是会突然消失的。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和无痛苦,而是充满生命活力,是能够体验一切自发情感的自由。
“只有当孩子确实是在一个他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容忍的气氛中长大的,那么当他面临分离的需要时,就能够舍弃与母亲(或亲密抚养人)共生的感情,完成向个体和自主的过度。
同样的,那些身心的完整性在童年时没有受到损害的人,即那些被保护、被尊重并受到父母坦诚相待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将是聪明的、有反应能力的、有同情心的,并且是高度敏感的。他们将会去享受生活。”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重视孩子的需求,否则,他就会迎合你,压抑自己的需求后,很难发现自我,然后形成讨好型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