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去学习,在培训现场要用到电脑或手机进行问卷、注册、下载资料,学员们按要求拿出手机操作,既有线下的直面对话,又有线上的交流互动,也算是在体验着当下力推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了。
人多,各自管理手机的方式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绝大部分人进到学习现场,会先把手机铃声改为震动或静音,这个也不需要现场主持人用会场纪律做特别的强调,大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电话打进来,可以根据情况不动声色关掉或小声接听。还有些人忘记了这个操作,寂静的会场里突然炸响一串音乐,弄得手忙脚乱,赶紧先关了铃声,再看是谁人打过来,考虑是不是合适接听。还有一位某君,不知道是不会操作还是故意为之,手机提示音没有关,随着不停操作手机,不时发出同一个悦耳的流水铃声,坚定而肆无忌惮,让人很无语,不知道让周围的耳朵是选择听课还是选择听铃声。即使在别人的白眼中,此君的声音还是一直坚持响到最后散场。
一般会场,主持人都会提前强调会场纪律,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在会议开始前把各自的手机关闭或是改为震动或静音状态。我们去参加会议,提前有规定,会议中谁的手机响了,发50元红包福利给群里同仁,结果领了一个之后,再没有收到第二个人的红包。
在公共场合,没有人去做特别规定或专门监督,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凭的是自觉自律。但有人只管沉醉于自己喜欢的戏曲或歌曲中,声音震耳,旁若无人,象开一个演唱会,如果碰巧遇到同样也喜欢的,那倒皆大欢喜,不用自己拿设备或费电就可以听一场戏曲或音乐,但如果不喜欢,那这样被动强制去听,可能就是一种煎熬了。
其实也很容易就会养成自觉管理手机的习惯,去开会、学习或是听课,先把手机铃声改为震动,放在口袋里,有电话打过来不怕会打扰到别人。但在口袋里即使有震动也往往感觉不到,遇到需要即时就要做的紧要事,可能就会错过,后来把来电提示设为震动,又加入了微量声音,这样有电话打过来声音小,只有自己会知道,不会影响到别人,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现在人们普遍注意锻炼健身,居住地外面广场往往成了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广场音乐、跳操、打拳、打鞭子,各种声响无疑和周围人家需要的安静成了矛盾。为解决问题两者都不耽误,广场活动也有规定的时间,到晚上休息时也就安静下来了。
这些声音的管理可以是自觉或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还有些就不可以了。上师范时,宿舍在五楼,窗口正对着洛阳东站,晚上睡到床上,外面火车咣赤咣赤的声音一直响到天明,关上窗户也挡不住声音进来,很影响休息。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习惯”给自己管理了声音,不想听的时候就听不到,不但晚上睡觉睡好了,甚至不专门去想,根本就听不到火车声了。但就算是这样看似无法管控的声音,现在也在尝试管理,比如在路边面向村庄的方向建设起隔音板,能够阻拦大部分声音,尽量减少对民众的干扰。
管好声音,对自己是自觉,对他人是一种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