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日一读
第三天之问题出在哪《偏见的本质》

第三天之问题出在哪《偏见的本质》

作者: 浅适 | 来源:发表于2021-05-12 23:07 被阅读0次

首先讲了一些群体之间的偏见。在罗德西亚,一名白人司机路过一群无所事事的当地人,便说”懒惰的畜生",几个小时后,又看见当地人边喊着号子边疆种种的谷物搬上卡车,他又开始发牢骚“一群野蛮人,还能指望他们什么“及其他等等相关偏见的例子。指出世界上每个角落都存在群体性的歧视。

随之又举了两个案例。其一,是一位人类学家,他们的工作是与一个美洲印第安部落中一户热情好客的印第安家庭同住。而他坚持让他的家人住在离印第安部落较远的一个白人社区。即使他的孩子恳求他让他们去部落玩耍,他也很少允许他们去,即使去了,也会禁止他们们与当地的孩子一起玩。有些人就抱怨这位人类学家有种族偏见,然而实际上是,这个村中肺结核肆虐,他所寄宿的家庭中已有四个孩子死于这种疾病,所以才会让自己的孩子禁止与部落中的孩子接触。这个案例中,他的态度是基于理性和现实的判断,并没有任何感情上的敌意。

其二是一位社会工作者给100个不同度假村的酒店写了两封信,将他们同时寄出,并在心中要求预定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间,在一封信署名”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洛克伍德先生“。

实验结果是:格林伯格得到52%的答复,36%愿意给其提供住宿。洛克伍德则得到95%回复,93%愿意向他提供住宿。没有任何一家酒店认识这两位先生,就他们所知格林伯格先生可能是一位安静的,守规矩的绅士;而洛克伍德则可能总是醉醺醺,粗暴吵闹的。这些酒店所作的决定的依据并不是他们的个人特质,而是被认定是特定群体的设定。

与第一个案例不同的是,这件事包含了族裔偏见的两个基本元素:

1)明确的敌意和拒绝

2)这种排斥是基于一种类别化的思维方式

偏见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足够依据,就把人往坏处想。

然而这样的表述太短,无法将偏见的含义完全表达清楚。首先他只提及负面的偏见。但其实偏见也有包含正面的。但是大多数的种族偏见都是负面的,且我们主要谈论这方面。把别人往坏处想,其实也包含了蔑视,反对,恐惧,厌恶等反感情绪所导致的行为,如说别人坏话,区别对待,或暴力攻击。

那么需要多少证据才能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呢?很难讲,因为一个抱有成见的人总是会宣称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然而确实只做一些选择性的回忆与传闻相混合,并对其做了过度泛化。没有人能了解所有的难民,天主教徒,东方人。所以将这些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所作出的任何负面判断,严格来说,都是缺乏证据就谬下的例证。

有时持有负面偏见的人根本没有能够支持其判断的第一手经验。大多数美国人都将土耳其人想得及其不堪,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见过土耳其人,会这样想仅仅是因为他们听说过亚美尼亚人大屠杀和传奇的十字军东征。

通常,偏见的对象都是受排斥群体中的个体成员,这个心理过程是普遍的。以至于我们可以定义偏见为:对属于某个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者敌对的态度。仅仅是因为他们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他们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征。

回到证据多少才算是足够的证据。事实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在足够和不足的依据之间画出明确的分界线。因此也无法确定眼前的案例是否属于偏见的范畴。然而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常在不充足,甚至根本不存在的证据下做出自己的判断。

过度分类是人类常见的思维谬误,我们急于将极少的事实进行大规模的归纳。例一个小男孩对北欧神话《萨迦》印象深刻,继而形成了挪威人都是些巨人的概念,于是他很惧怕在生活中遇到挪威人。

而人类的这个倾向是有自然基础的。生命太短暂了,且生活中所需要做的调整又很大,以至于我们无法以信息不充分为由停止开展每日的日常交涉。我们面对新事物必须快速做出判断,我们无法对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单独衡量,再做判断,因而不得不依赖这种粗略而笼统的反应机制。

并不是每种过分的概括都是一种偏见,有些只是误解,是我们对信息进行了错误的组织。我们有一个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普通的错误预判和偏见。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来修正他之前的判断,他就是在这方面没有偏见的人。只有在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是偏见。

考虑以上种种,对族裔的偏见的最终定义是一种基于有缺陷且僵化的概括而对这个群体或者归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人产生反感情绪。

根据这个定义,偏见的实际效果是,将本身没有不当行为却遭受偏见的对象,置于某种不利的位置。

偏见带有功能性,所以有时候偏见会为人所用,还有许多偏见仅仅是盲目追随当下主流社会风俗的产物。

负面行为按照严重程度排序:仇恨言论-回避-歧视-身体攻击-种族清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天之问题出在哪《偏见的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mzdltx.html